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杜江峰|“国优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

2024-06-04   中国高教研究   阅读量:478

    摘 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优计划”以推动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来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基,体现出填补科学教师教育的政策缺位,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结构体系;突破传统师范类教育体系的路径依赖,推动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共建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直面基础教育科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发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等政策理性。浙江大学立足于“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传统优势,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发力打造一流的卓越科学教师培养基地,探索“理学/工学+教育学”的培养方案,实行“项目制组织、全方位训练、全链条协同”的卓越科学教师自主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国优计划;卓越科学教师;拔尖创新人才;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向纵深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深刻转型,高等教育孕育着革命性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师教育范式创新迭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奠基性工程,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以推动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来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并参加教育实践。“国优计划”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该计划将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一、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极端紧迫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演变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新部署,特别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今世界国际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面对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空前激烈的新形势,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具有极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需求对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打破大中小学之间的组织壁垒和制度壁垒,提升各级学校在培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与衔接性,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肩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参与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为中小学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科学教师的方式,促进大中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与此同时,在科技革命纵深推进的新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科学教师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目前,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不足、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这显然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需求不相适应。从教师供给侧的角度看,当前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也存在严峻的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匹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步伐。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专任教师24万人,校均科学教师人数为1.61人,数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还有32.41%是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仅为2.69%,平均百所小学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4.32人。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2版)统计,初中科学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未超过8%。从专业背景看,科学教师的专业不匹配问题也十分突出,超过70%的小学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且多由文科教师兼职。

    因此,借助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力量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科学教师教育体系,已然成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必由之路。紧迫的时代需求和战略需要亟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勇担使命,充分发挥自身在理工科学科结构、专业布局、课程体系、科学研究与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快探索卓越科学教师培养的新路径,加速创新卓越科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开拓性地探索“理工硕士+教育模块”的科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里乐于从教的理工科研究生提供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等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实习实践,从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科学教师,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基。

    三、“国优计划”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政策理性分析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的根本落脚点。“国优计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方法论指导,将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突破口,体现出鲜明的政策理性。

    “国优计划”的出台填补了科学教师教育的政策缺位,优化了教师教育政策的结构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的根本性工程,教师教育政策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2018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年)等纲领性的政策文件,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关键的师资保障。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归根到底在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队伍结构、素质和专业水平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战略需求严重不相适应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严重缺位。在此背景下,“国优计划”的出台立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沃土壤,探索基础教育科学教师培育的政策创新,试图从强教先强师的底层逻辑出发补齐政策缺位和优化政策结构,从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国优计划”反映了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高度关注,突破了传统师范类教育体系的路径依赖,具有推动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共建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的政策理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历“仿苏学美”的政策移植阶段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专业化、多元化、一体化为特色的教师教育新型三级体系(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该体系强调在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之余,必须坚持鼓励高水平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然而,过去2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偏低、参与程度不深。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在高等教育,如何以整体性战略思维为指导,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整体协同和有机衔接,通过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共建的方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国优计划”着力突破的核心难题。可以看到,“国优计划”以基础教育科学教师培养为抓手,形成了科学教师教育的新格局,推进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三大战略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撑,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关键助力。

    “国优计划”直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科学教师资源持续短缺这一影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卡脖子”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人才培养优势,以学者型、教育家型科学教师培养为目标指引,起到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的政策引领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多方面协同配合进行教育、人才与职业的全链条衔接。“国优计划”有助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源头上摆脱对西方大学的经验、标准、模式和路径的过度依赖,推进科学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促进科学教师数量、素质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四、高水平大学推行“国优计划”的实践方略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方面肩负着比过去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亟待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应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大根本问题探讨推行“国优计划”的实践方案,以新使命、新作为、新担当切实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紧扣浙江大学的办学使命,坚守卓越科学教师培养的正确政治导向。卓越科学教师培养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四个面向”,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扎根中国大地,努力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和把握育人的政治使命,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在“国优计划”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全过程中。浙江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在历次重大的国家变革和社会变迁中淬炼形成了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科学同发展的红色基因与文化底蕴。浙江大学推行的“国优计划”将吸纳一批乐于从教的心怀“国之大者”的学生,重视对其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和育人精神的培养,以“求真育人和崇教爱生”为价值引领,结合“四有好老师”的培养要求和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着力打造“国优计划”三全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办学优势,打造卓越科学教师培养的战略基地。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关键枢纽,浙江大学“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传统使其在卓越科学教师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发力打造一流的卓越科学教师培养基地。在“面”上立足浙江大学一流引领、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精准对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卓越科学教师培育的现实需求,构建基础与前沿、交叉与融合、学科与师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线”上结合浙江大学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优势,以培养卓越科学教师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教学能力为主线,推进科学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点”上利用好浙江大学科研基地、科技平台、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卓越科学教师培育的“助力器”,结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教育硕士培养方面的优势传统与学科资源,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科学教师,以适应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的需求。

    依托浙江大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体系,聚焦“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探索“理学/工学+教育学”的培养方案,实行“项目制组织、全方位训练、全链条协同”的卓越科学教师自主培养新模式。具体包括组建理学/工学战略科学家和教育学专家主导的多导师项目制团队,有效汇聚多学科高水平师资及优势资源,形成有组织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建构基础教育阶段卓越科学教师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的指标体系,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项基本原则开发构建卓越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社会实践等育人体系;组建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跨学科协同教学法,探索跨学科教学新模式,引导团队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方式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知识壁垒和学科壁垒,主张围绕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设置“课程链”和“主题链”,以帮助“国优计划”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跨学科素养,提升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

    坚持系统协同,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助力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卓越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国优计划”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动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等多主体形成合力,调动高水平大学深度参与科学教师培育的一次有益尝试。面向“国优计划”的新期待,浙江大学必须突破原有惯性、克服路径依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迭代、能级跃迁、守正创新。依托浙江大学的理工科学科优势,借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传统优势,助推理工学科相关学院、教育学院、实践基地三方形成合力,在为“国优计划”学生纳入免试认定、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探索“订单”培养、支持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突破组织壁垒,创新工作机制、共享优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注重学生培养、学科交叉、学校实践的高效协同融通,确保通过“国优计划”塑造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杜江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

杜江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