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中国教育报》刊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院士署名文章: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高校新作为

2024-05-27   南京理工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523

今日,《中国教育报》

高教周刊

刊登南理工校长付梦印院士署名文章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高校新作为》

↓↓↓

   

一起来了解详情!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

展现高校新作为

作者:付梦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从历史维度来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纵观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新的通用性技术扩散应用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重大机遇,推动了人类社会飞跃式发展。

    由党创办,与国同行,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连,学校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准确把握新发展目标,深刻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化的本质是实现产业的产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没有强大的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推进新型工业化意义重大。

    通过对比新旧工业体系可以发现,旧工业体系体现的是对“土地、机遇、劳动力和资本”的占有性,而新工业体系更加注重发展“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蕴藏着无限的新动能。

    面向新型工业化变革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守正创新,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宽厚、专业能力扎实、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敢于跨界创新,能引领未来学术和行业发展的“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学校传承“忠诚国防事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红色基因,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使命担当,通过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南理工鲜明特色的育人之路

南理?学?在导师指导下进??程实训

    准确把握新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举措。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分化发展,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提供了中国方案。

    学校紧抓合作办学良好契机,大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国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150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学校还与俄罗斯的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共建国际创新实验班,与白俄罗斯的戈梅利国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面向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准确把握新发展模式,深刻认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制造业大省江苏时提出了“四个新”的要求——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其中,科技创新排在了首位。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战场和制高点时,构建健全高效的创新体系和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国防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以现有的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哲社基地)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发明了世界领先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某型车载炮武器系统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并列装部队;首创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快速计算方法;合成了国际首个室温下稳定存在的氮五负离子盐,成果在《科学》《自然》等世界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发明了高温PST钛铝单晶,攻克了钛铝合金室温脆性大、服役温度低两大国际性难题;研制出国内首个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和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自主研制和生产同类器件的国家……

    学校将坚持“强势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新兴交叉、医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聚焦国防现代化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对标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要求,进一步依托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持续推动科教融汇,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形成有组织的科研和教学

    准确把握新发展路径,深刻认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现代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引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以制造业构造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以技术化、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方向,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标准,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基本保障。

    学校坚持国防特色发展,发挥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特色学科群优势,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应对新军事变革与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新建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将信息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武器和弹药技术交叉融合,转型升级机械、能动等传统专业,优化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专业新结构。

    学校与南京市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以及南京智能仿真技术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与中国兵器、中国电科等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双创人才培养,以“互联网+”产业赛道、“揭榜挂帅”专项赛等为载体,在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中增长才干,产出具有极强应用性和服务性的落地式成果,汇聚企业优质双创资源,加快推动优质成果转化

    准确把握新发展成果,深刻认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追求。

    虽然我国已经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依旧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仍有待提升,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消耗化、高附加值化等方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追求。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凝练拓展学科专业领域,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建实建强智能制造学院、微电子学院等7个新学院。在新材料、生物制药、科技互联网等产业,学校共培养了百余位领军人才。

    准确把握新发展依托,深刻认识培养新一轮工业革命急需人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使命。

    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亟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有能力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实施以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321”人才培养方案,切实保障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一人一方案”。重构“基础+进阶”课程模块,打造学科特色鲜明、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需要的“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体系。跨学科建设钱学森学院,培养“研学融合”的工程科学家,实行全程化导师制和个性化指导,实现全链条研究能力培养;针对国防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设立“鼎新创新人才班”,以院士、国家级人才组建导师团队,开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本博贯通式自主培养。

    面向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学校将持续培养大量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构建新工业体系的拔尖创新人才,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技术、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管理等全维度能力,形成研究、设计、开发、实验、生产、操作、应用等全过程能力。

    不是因为有目标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高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和动力支持。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中心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孙樱芝

初审丨曹佳音 褚易凡

审核丨卢晓云

付梦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