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浙江高校新校长访谈录②丨校长蔡荣根院士:我给宁大定下几个小目标

2024-05-24   浙江日报潮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350

开栏语:

    眼下的浙江,正吹响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号角。随着浙江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政策体系迭代完善,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不断凸显。

    于此同时,省内多所高校迎来新校长。他们中有两院院士,也有75后学者……作为“掌舵手”,他们的到来对高校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征程中,各个高校将如何找准发展赛道、抓住机会窗口?潮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浙江高校新校长访谈录”。

本期,潮新闻记者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这位理论物理领域的科研大咖,不仅是首次出任高校校长,更是首次以校长身份接受媒体专访。专访现场,蔡校长畅所欲言,金句频频。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接受《浙江日报》记者专访。

    “初当校长,我有一丝诚惶诚恐”

    潮新闻:来宁大,不仅是您首次回家乡浙江工作,也是您职业生涯中首次出任高校校长。出任宁大校长一年间,您有哪些思考?

    蔡荣根:我是浙江人,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求学、工作,一晃近40年。能在退休前回到家乡担任宁波大学校长、老师,对于把当老师作为人生理想且有叶落归根传统观念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我把自己的人生划分为三段,前1/3的时间是求学,中间的1/3时间是做科研,后面的1/3,我希望能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尤其是想为家乡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的信任。

    担任宁大的校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宁波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办学近40年来为国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时,就非常关心宁大创立的消息。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创办的宁大,起点很高。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原杭州大学对口支持宁大的建设。办学之初就定下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宁大,现在已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重点建设大学和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同时,我还有一丝诚惶诚恐。毕竟我对高校的管理工作并不是非常熟悉,虽然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也担任过行政职务,但这和管理一所大学有很大区别。

    过去一年多里,我一直在努力尽快适应岗位、了解学校情况,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和具体工作的推动。作为一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学校这些年发展很快,去年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之列。上周三我们刚召开了学校2024年度“双代会”,全面梳理了去年的工作,取得了十方面的好成绩,进步是明显的,很鼓舞人心的。但与省委省政府、广大人民,特别是宁波人民对宁大的期望来说,依然有很大的距离。

    例如,由于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导致我们的双一流学科力学一度面临整改。在省市两级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我们将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是宁大办学中通过的一次大考。

    再例如,宁大不具备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平台以及资源优势,又不具备新型研究型大学体制机制灵活的制度优势。未来如何迎难而上,在校际竞争中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仍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如今,宁大已迎来发展好机遇。正如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所说: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宁波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我将尽我所能和全校师生一起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带领学校乘风而上。

    “在自己的赛道上,宁大还需凝练特色、发展优势”

    潮新闻: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多年来都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目前,浙江各所高校都在探寻自身最佳的发展赛道和目标。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双一流高校,宁大在激烈竞争中应如何突围?

    蔡荣根:浙江省属高校整体来说办学历史较短、基础较薄弱,在一些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办学要素上与兄弟省份的高等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的客观事实。

    例如,宁大是一所地方高校,像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都是我们的对标学校,但这些学校目前发展速度都走在我们的前面。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个支持省内高校发展的文件,包括建设高水平大学等。对于宁大来说,要借着这股东风强大自身,关键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特色。

    宁大建校初心和使命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宁大身处宁波,服务宁波。宁波大学要牢牢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主要任务办学。

    前不久软科发布高校排名,宁大去年排名全国高校的84名,今年是78名。虽然有明显进步,但我发现其中有一个“服务社会”的指标,其他差不多名次的高校都有十几分,宁大只有1分多。虽然不能唯排名论,但这个指标确实客观反映出服务社会是宁大的短板。

    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今年2月份,学校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以“强化顶层设计,凝练优势特色,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高教强省战略,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分析研判学校学科建设的问题与不足,强化学科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深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学科高水平、有特色发展。主要是聚焦“双一流”学科和省登峰学科,围绕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和乡村振兴三大国家战略来发展特色学科,通过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与现 代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海洋经济与文化等六大领域,加快学科集群建设。

    “让老师对高校有归属感,才能双向奔赴”

    潮新闻:宁大想尽快追赶上深圳大学等地方高校,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蔡荣根:一方面,教育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一个资金、资源密集型领域,投入很重要。我对比全国同类型高校发现,宁大的办学经费也算不少,但跟高等教育强省、强市对高等学校的投入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不断加大投入是发展高等学校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是工作的抓手。人是第一位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向以人为本来建设也非常重要。优秀老师引进高校后,学校要给他们搭建好的平台、环境,而不是引进人才后给个项目给点资金支持就算培养师资了。尤其是现在大学老师面临着很大的内卷压力,学校要努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搭建舒心工作环境,才能让老师和学校双向奔赴。

    宁波大学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是青年老师比较多。如果工作平台不完善、收入太低,青年老师对学校不会有归属感。尊师爱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帮老师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职业天花板的打通、子女上学、住房问题、家属工作等等。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受尊重、工作成长性强,他们才有内生动力去奋斗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

    一年多来,我走访调研了全国的一些高校,希望把不同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进到宁大。接下来,我们也打算在宁大谋划实施一些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性举措,将师资队伍做大做强,成为发展宁大的强大引擎。

    “我给宁大定下了几个目标”

    潮新闻:今年年初,您为宁大定下九项重点工作。其中提到,要力争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学科建设整体上实现突破提升,能否请您具体介绍突破提升的计划和目标?

    蔡荣根:宁大去年科研经费已达到6个亿,科研成果无论量还是质都在不断进步,但重大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还是比较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们会不断完善学校的激励政策、管理制度,鼓励老师聚焦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而不是写几篇小论文完成年度考核就行。

    当然,要有原始性创新研究成果,需要在高能级平台上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目前宁大只有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要努力搭建更多高能级科研平台。

    在学科建设上,浙江省属高校的A+学科还比较少。我们的力学学科通过努力已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学科的中期评估。我们希望力学学科能够顺利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学科。水产学科,目前学科评估等级为A-,已入选全省登峰学科建设的名单。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希望水产学科能够成为A+学科,学校的各学科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我们希望在2026年宁大建校40周年时,能跻身全国综合性高校排名前65名,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对宁波大学提出的期望。

    “人才竞争白热化,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啊”

    潮新闻:您还在重点工作中提到,要逐步构建起富有宁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能否具体介绍?

    蔡荣根:学校声誉主要来自科研水平和毕业生在社会的美誉度。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培养。

    2022年,宁大已试行“包玉刚学者”聘任计划,岗位分为5个层次,全校全职在岗的教学科研人员都能参与选拔。我们通过引育并举,努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例如培育国家级人才、培养优秀年轻人才计划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破解二级学院管理队伍和文科类学科师资老化等问题。

    今年,我们准备以力学、水产学科为试点,试行“人才特区”。

    现在人才竞争白热化,有时候学校引进流程长一点,人才可能就被别的学校吸引走了。我有时会在学校里听到类似的抱怨。所以我们要优化人才引进的环节,确定引进后直接通过人才小组上校长办公会。

我也经常跟各个学院领导说,不能坐等收简历、评审简历。而是要走出去,寻找优秀人才、主动出击,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第一要务。除了设立拔尖创新班,创新培养模式,我们还为本科生配备了学业导师,不光对他们更早进入科研提供帮助,也在人生道路上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支持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上,宁大比许多高校投入多、做得好。例如宁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教育通识课程,提供400多项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面向有双创意向的学生开设百余门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开设300多项创新性开放实验。面向具有创新创业特长的学生,开设创新班和创业班“3阶段+4模块”特色课程,创业班学生真实创业实践率达100%。

    我举个例子,去年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宁大不仅有作品获得特等奖,总积分也位居全省高校第1位。这对地方高校来说很不容易。

    “新质生产力不神秘,关键在于落实”

    潮新闻: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您认为高校能在此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荣根:我是科技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参加了我们的联组讨论,也讲到了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创新赋能下的高质量生产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并不神秘,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到位。

    作为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水平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交汇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是优质生产力,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就是优质生产力。我们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中主要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高质量完成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例如在大学普及化的大背景下,精准培养具有创新素养,能够适应乃至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科研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帮助传统产业进行创新驱动提质升级,发展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大学,学习知识是次要任务”

    潮新闻: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知识的更新速度越快,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也越高。面向未来,高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

    蔡荣根:在我看来,高校老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把最新的前沿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大学里学生学习知识其实是次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未来。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大学只能学到人生所需要的一部分知识,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离开校园后学习,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内生动力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

    同时,高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环境和发展可能性,让学生能在本科阶段通过不断体验找到自己的兴趣、擅长领域,为未来人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发现自己对文学研究也有兴趣,那就可以去相关的课堂听课、参加社团活动等,看看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去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我就跟同学们说,只有在大学里认识自己,才能成就未来。所以,我们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认识自己的氛围和环境,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蔡荣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