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多组学技术开展食药用菌高值品种的选育

2024-05-18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阅读量:381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在5月18日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题为《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高效开发利用》的主旨报告中表示,需着力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多组学技术开展食药用菌高值品种的选育。

    据介绍,微生物几乎能够分解和合成地球上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微生物种类超过了1000万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认知的微生物还会越来越多。

    吴清平表示,食药用菌在微生物中属于大型真菌类,种类很多,有两千五百多个品种,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蛋白质中人类必需氨基酸组成完整,与豆类、蔬菜和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形成互补,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能够治疗疾病,是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例如香菇、木耳、灵芝、虫草等。长期的生存竞争促进食药用菌产生多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是“创造系数”高生物。在人类目前可以栽培的一百个左右的品种中,真正能大规模生产的食药用菌只有三十多个。

    吴清平介绍,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我国已成为食药用菌生产第一大国。相关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食药用菌资源丰富但知之甚少、高值化种质资源缺乏、物质基础不明、作用机理不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已构建野生食药用菌大数据库,逐步拥有了种质资源库的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菌类的退化、保持其稳定性,并研究建立菌类基因库。

    展望未来,吴清平表示,我国还需进一步提升野生食药用菌菌种分离技术与扩充资源,建立系统的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加强食用菌菌种精准鉴定、选育与长效保藏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曾庆怡)

吴清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食品安全科学与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