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贺旭艳
2022年,在武冈市首届稻花鱼丰收节上,刘少军院士推介原生态种养的稻花鱼和稻渔香米。
在武冈市水西门街道玉屏村,有一个雪峰山鱼种繁殖谷,是刘少军院士工作室。从事鱼类育种研究30余年、驻足国内外无数研究基地的刘少军,对这个基地打出了最高分:“世界水产看中国,我认为目前这是中国最好的也是世界最好的鱼类育种基地!”
刘少军和武冈的缘分始于父亲刘筠。刘筠籍贯武冈。父子俩都是研究淡水鱼类育种繁殖的专家,且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在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人工繁殖技术上实现突破,为解决当时人民“吃鱼难”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刘少军则带领团队在淡水鱼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开拓创新,让人民“吃好鱼、吃放心鱼”。
两代院士一样情
1962年7月,刘少军出生于长沙市。父亲刘筠当时在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正致力于四大家鱼的繁殖生理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刘筠为鱼入痴,工作成狂。大女儿出生时,他在进行鲢鱼人工繁殖研究,为孩子取名刘白鲢。老二出生时,他在研究草鱼(又称鲩鱼),便为二儿子取名刘鲩。到第三个孩子出生时,刘筠还想取个带鱼的名字,同在学校任教的夫人坚决反对:“家里已经有了两条鱼,不能一家都是鱼。”最后,家中唯一没有以鱼取名的孩子刘少军,反而跟父亲一样,成了毕生以鱼为伴的“鱼院士”。
刘少军记得,上幼儿园、上小学期间,到了周末放假,父亲就用板车拖着一家人去偏远的渔场搞科研。在渔场,父亲忙实验,他就在岸边将不要的小鱼用罐头瓶装水养起来,就这样认识了草鱼、鲤鱼、鲫鱼……那段难忘的年少岁月,不仅让刘少军对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苦和坚持的可贵。
紧随父亲脚步,刘少军把对鱼的爱好做成了职业乃至奋斗一生的事业。1989年,他留校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选择了淡水鱼遗传育种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1998年至1999年,他赴法国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在父亲开创建立的实验室接力前行,带领团队成功获批了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并担任主任。
2015年1月21日刘筠去世后,刘少军每年都会在年初写一封信致父亲。在信中,除简略汇报家人安好、表达怀念之情,其余皆是关于实验室的建设、团队的科研成果和刘筠生前捐资建立的“刘筠奖学金”助学成绩等情况。
倾心培育“创”新鱼
凌晨时分,湖南师范大学鱼类育种基地,池塘里有公鱼正在追赶母鱼。“追尾了,抓紧!”这一声轻呼,意味着他们没白熬夜,也意味着可以“挤”鱼卵了。这不是一般的鱼卵,而是红鲫和团头鲂(俗称鳊鱼)杂交、再自交产生的后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源四倍体鲫。3天后,小鱼苗破卵而出。
凌晨观察鱼类产卵这件事,刘少军已经带头干了30余年。
根据传统的观点,不同种属的鱼存在生殖隔离,杂交后代难以存活或不可育。20世纪90年代初,刘筠带领团队培育出世界首例异源四倍体鲫鲤品系。这是由双亲染色体相同的鲫鱼和鲤鱼杂交获得。那么,双亲染色体不同的鱼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吗?刘少军决定试一下。这一试,就是5年。
历经反复筛选,刘少军发现,红鲫和团头鲂是理想的杂交组合,并成功培育出存活的杂交鱼苗。精心呵护之下,杂交一代又喂了两年,终于等到性成熟,却发现,母鱼卵子极少,公鱼的精液稀薄到跟水一样。刘少军没有轻言放弃,他把水样的精液放到显微镜下,发现了精子。“不是不育,而是少精症!”
对此,刘少军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他决定,带领团队把杂交一代极少的卵子和精子收集起来,进行人工育种。最终,从这些受精卵里培育出6条同源四倍体鱼。
“一万颗卵里才能出一条四倍体鱼。”刘少军说,拼了命也要把这“宝鱼”养大。经过2年连续培育,6条“宝鱼”的后代达到性成熟,并成功产下几十条四倍体鱼,为杂交二代。再经过一年,杂交三代培育出了几百条四倍体鱼。
鱼,终于变成了鱼群。
育鱼是一生的事业,需要用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浇灌。用刘少军的话说,“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
2008年春节,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突袭长沙,电力、交通、通信一时全部中断。那段时间,增氧机停电,鱼群在挨冻。“这些鱼是无价之宝,如果一次冰灾全死了,十几年工夫就白费了,从头再来的代价太大!”
时间紧迫。在刘少军带动下,博士们拿铁棍敲冰,一敲就是30天。手磨破,全然不顾。滑倒了,爬起来。几个人日夜坚守在池塘边。“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咬着牙挺过来了,十几种鱼基本保住了。”
目前,这个宝贵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经过十多年连续扩群,已经达到了几万尾规模,形成了极其宝贵的四倍体鱼种质资源。以其为亲本开展的自交、回交、杂交、雌核发育等实验,培育出了十几种新型鱼类。
30多年来,刘少军带领团队做了40多个远缘杂交组合,培育了一系列可育品系和优质新品种,打破了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知藩篱,让我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他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领衔“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良种良养兴良业
“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刘少军的初心,也是他带领团队追寻的梦想。
历经两代人努力,刘少军担任主任的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合方鲫、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8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该团队目前主推的新品种合方鲫2号,已在全国各地养殖,深受大众欢迎。
鱼类的良种创制是无止境的。围绕让百姓“吃好鱼”,刘少军团队致力解决鱼的品质、生长速度等问题。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他们的重点实验室已经培养出抗病草鱼,使得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草鱼养殖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武冈是父亲刘筠心心念念的故乡,也是他的深情所寄。2020年,刘少军院士工作室——雪峰山鱼种繁殖谷落户玉屏村。如今,刘少军团队在武冈的育种基地已成功孵化出合方鲫、合方鲫2号、翘嘴鲂、湘军鳊、湘军鲌、抗病草鱼、鳜鱼、鲈鱼等优质鱼苗。
“好山好水出好鱼。把我们的种业和这里很多的山塘、稻鱼种养结合起来,做到有种有业,武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刘少军说,武冈吃好鱼原来需从外省、外市进口,现在种业做起来,大家把鱼养起来,就可以让更多的乡亲吃到优质的鱼、放心的鱼。
“把产业做起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做到实处。”该基地以科研高地加基地的形式运营,推行良种良养良销,实现“米满仓、鱼满舱,鱼米满满仓”。该基地正常运行后,每年可供应优质淡水鱼苗8亿尾以上,5年内渔业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将成为武冈市乡村振兴的重点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