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龙院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文俊 通讯员 蒋朝常
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张献龙教授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畅谈棉花育种和科技创新。他说:“我们要转变育种思路,提升育种效率,实现设计育种。”
“猪粮安天下,一棉暖万家。”张献龙院士长期致力于棉花生物工程与育种研究,30多年如一日专攻棉花品种。他率先绘制陆地棉和海岛棉参考基因组,解析棉花遗传资源的演化规律,为开展精准设计育种提供“路标”;创建棉花体细胞杂交和植株再生技术,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开辟了资源创制新途径;创新棉花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我国棉花育种效率,引领世界棉花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发展。他带领团队,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实现高产与优质协同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25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累计推广2500多万亩。2021年,他获评首批湖北省特级专家。
“最近几年,育种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张献龙院士告诉记者,这些转变包括从重视种质资源发掘到重视重大基因资源发掘转变,从单一技术育种到多技术整合育种转变,从经验育种到设计育种转变,从单一功能作物育种到多功能作物育种转变。
那么,怎样推动这些转变,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张献龙院士指出,要吃透基因组信息,性状关联位点转化为标记,开展聚合育种;通过“基因组+基因编辑”的技术手段,对性状进行定向改良;发掘异源生物基因,赋予农作物新的性状。
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湖北洪山实验室,聚焦生物育种领域。张献龙院士认为,洪山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囊括了湖北的主要农产品。该实验室的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坚持“四个面向”,同时直接面对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实现绿色发展。
张献龙院士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
以棉花育种为例,如何针对长江流域棉花生产的重大需求培育新品种?
“虽然棉花生产向新疆转移了,但长江流域是老棉区。以前张之洞引进棉种时,首先就是在湖北试种,然后往长江上下游延伸。湖北在棉花方面的科教优势一直是较强的,目前湖北仍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棉产区。”张献龙院士说,并不是现在棉花没有需求了,而是种植方式需要改革。因此他带领团队在棉花育种中,培育早熟、耐高温、优质的品种,这样可以在油菜、小麦之后种植棉花,不跟粮食、油料争地,实现两季生产。
张献龙院士团队的研究,使棉花生育期大大缩短。例如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华棉2270”,生育期只有100天,而且去年在湖北、江西的丰产试验中产量很高。该品种株型比较小,可以提高种植密度;它还耐高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高温季节不受影响。“这样的品种将来推广后,有利于维持湖北棉花产业的优势。”
张献龙院士团队主动服务棉花主产区生产重大需求。他们针对新疆棉产区的需求,解决抗病、耐高温、抗旱节水、在机采中减少含杂量等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培育对落叶剂敏感的品种,这样喷洒落叶剂后,叶片几天就可以脱落,不再挂在植株上,机械采摘棉花时的叶片残体就会比较少。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科教力量?
对此,张献龙院士认为,华中地区具有很强的科教优势。武汉地区院士众多、涉及产业链广泛,可以推动不同院士团队和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要打造良好人才环境,也要加快优势团队成果转化落地。同时,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发挥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要更加重视科教力量的培植,做到“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