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听院士说|程泰宁:回归自然,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有机更新

2024-04-10   澎湃新闻   阅读量:4248

    “回归自然。以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泰宁

    设计150多座建筑作品、发表100多万字学术论著,他用数十年的时光“找一条中国建筑师的路”,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为“建构中国建筑文化体系”大声疾呼。

    在中国建筑文化论坛2022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现场,这位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曾呼吁,在中国哲学、美学的基础上,以“回归自然”的思维模式诠释建筑,从而构建一个既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能为世界建筑提供一种中国思考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体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程泰宁院士再次强调了“回归自然”。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顾问,他指出,城市更新的观念从未像今天一样深入人心,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以“回归自然”的思维模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发展道路。

    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

    自然·整体的思维模式,贯穿于程泰宁的设计生涯。

    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筹建,投资方邀请美国建筑师韦尔纳·贝克特和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进行设计。刚刚开放的中国,建筑的现代化约等同于西化的过程,定位接待外宾的酒店项目,约定俗成要请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师执笔。

    在外资事务所的设计中,建筑物如“大墙”般横亘于自然环境与城区之间,时任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程泰宁意识到两个方案对周边环境考虑不够,毛遂自荐参加竞选。为了规避“大墙”的设计,程泰宁借鉴了中国绘画的“留白”,运用此前没有先例的“单元-成组-分散”酒店建筑模式,最终以全票胜出的优势赢得评审。在他的排布中,酒店建筑不是宝石山与城市在空间上的隔断,而是作为自然环境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中介,综合整体地解决了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