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红院士(右二)在给学生讲解“航天超轻质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杜玮摄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全省各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结合陕西实际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即日起,本报邀请部分在陕两院院士,结合自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情况及陕西实际,对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霍强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创新主体多元、创新生态活跃,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3月19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卫红。
问:高校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请您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谈谈看法。
答: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精神内涵,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充分调动高校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集多个学科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为推动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我们团队主要从事国家空天装备轻量化技术研究,致力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瘦身提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们正在加快争取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总体布局轻量化技术、轻质高效结构设计技术、微机电与智能系统技术、系统精密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突破重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空间运载系统等航班化航天运载装备研制中的轻量化关键技术,形成轻量化技术体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打造引领航天运载系统轻量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空天装备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问:如何充分发挥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充分发挥秦创原总平台作用,加快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保障,以真心实意的付出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打造招贤引才“强磁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要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激发科技成果供需两侧活力。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需求侧拉动,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共同体,激发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要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活力,探索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创新机制,指导、支持高校加强成果转化部门、机构和团队能力建设;要打造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断点,探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
问: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您对加强人才培养有何建议?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高校在工作实践中应发挥教育科研优势,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要坚守“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的使命,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要扎实推进工程硕博士改革,高水平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大平台、大项目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推进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评价重建,不断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要狠抓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展境外引才,强化“以才引才”“以才荐才”;要高质量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团队建设,精准配置“资源包”,牵引产出标志性成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问: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该如何发力?
答:陕西是科教大省、军工大省,从三线建设至今,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陕西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应用场景多样,拥有比较完整的研发制造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陕西实验室,持续加大战略投入和中长期扶持力度,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努力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
西北工业大学扎根陕西多年,科研型号系统集成能力强、工程技术转移转化基础好,将按照学校科研工作思路,强特色、筑高峰,瞄准最尖端、最前沿、最急需,开展高质量有组织的科研,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信息赋能,围绕“三航”领域传统优势,加强需求牵引和场景牵引,培育新兴交叉研究方向,持续完善“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创新链;坚持融合强校,开展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凝练从1到0的科学技术问题,推动理工上下对齐、双向发力;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链,实施“揭榜挂帅”,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度参与西安“双中心”建设,全面融入秦创原建设,不断深化“三项改革”,落地更多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