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两会大家谈】破除唯学校“出身论”,社会当形成合力

2024-03-08   光明网   阅读量:94

    作者:夏研

    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潘复生院士指出,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又出现了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强调必须是985、211、双一流或者大学排名多少位,甚至只认“第一学历”出身。这种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这一建议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有很多努力的年轻人,仅仅因为“第一学历”不甚理想,而被挡在了入学和就业的门槛之外。

    当然,只认“第一学历”其实有着社会的大背景。考虑到2023年高校毕业生有1158万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也达到了438万,高校、用人单位通过“第一学历”进行筛选,成为一种高效选优的方式。而且重视“第一学历”本身也很难说是错的。高考成绩毕竟是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在此前的讨论中,有很多网民反倒认同“第一学历”。

    不过,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潘功胜代表的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在一位有着相当学术权威的人看来,他并没有觉得“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这就应当能破除很多网民对“第一学历”的崇拜,从一个长线人生来看,实在没必要太过高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

    而且,把“第一学历”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人才衡量、选拔的角度来看也太粗糙了。高考考上211、985、双一流院校的的终究是少数,许许多多的学生只能在长期学习中逐步提升自己。而只认“第一学历”的话,无疑是断绝了一批批学子的希望: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出身了。这既造成了众多年轻人的集体焦虑,也带来了人才的浪费,年轻人在高考后出于兴趣与禀赋的学术探索、能力锻炼,将不再被看见。

    唯学校“出身论”在社会上可谓普遍存在,要破除这种偏见,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更加全面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从学历导向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比如教育部门和高校能够根据专业特征,制定更加细化、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特点,便于升学院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参考。

    而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当做好表率。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这也意味着这些单位在招聘时更应当摒除只认“第一学历”的做法,逐步引导社会氛围的转变。

    此外,还应当完善法律法规,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并在日常执法中加强督查巡查。用法律为年轻人撑腰,确保他们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升学、求职环境。

    当然,彻底消除“第一学历”歧视肯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人们应当明白努力的方向。教育部早在2021年在回复网友时就明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这事实上就是一个引导,在学历水位逐步提升、教育年限不断拉长的今天,社会应当形成尊重持续努力、强化能力考察的人才理念了,而不是匆匆瞥一眼“毕业院校”,就给一个人下了定义,将那么多汗水和努力轻易地抹杀。(夏研)

[责任编辑: 郝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