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写给中物院“两弹一星”功勋馆开展 |回忆彭桓武先生点滴

2021-10-27   中物院曙光视点   阅读量:64

    2021年10月26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一星”功勋馆在中物院科学技术馆开展。

    此次开展仪式,邀请了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安慧敏女士作为彭桓武院士在研究所任所长期间的同事和后辈代表出席,但由于疫情原因,未能成行。因此,她将回忆整理的与彭桓武先生曾经交往的点滴在此分享,以表达对彭桓武、周光召等“两弹一星”功勋的敬意。

中物院“两弹一星”功勋馆内彭桓武院士展台

彭桓武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复制品)以及使用过的相机,台灯等文物

    这几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再次学习了彭桓武先生的生平事迹,重温了他的战略思想、大师风范,特别是他总结的“主动继承,放开拓创,实事求是,后来居上”的治学精神,彭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恰逢彭先生90寿辰。6月3日,周光召先生主持召开了“彭桓武先生90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彭先生向近300位学者和来宾做了“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精彩报告。这次会议的邀请名单,彭先生都曾一一过目。

    2006年9月25日,彭桓武星命名仪式举行。为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我把邀请函名单呈彭先生过目。他非常认真地看过之后,亲笔给我写了两张字条:“9月25日活动,增加邀请……”,他写下了4位当年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这两张珍贵的字条,是彭先生留给我的最宝贵的手稿。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彭桓武先生答谢词,9月24日下午,我到彭先生家里汇报了准备情况,彭先生非常认真地把自己在计算机上的答谢词打印出来,我们一起检查是否有错别字。

    还记得有一次在他生日的时候,我和所领导一起到家里看望他,彭先生小心翼翼、开心地切开了生日蛋糕,分享给大家一起吃。

    ……这一幕幕,就像电影一样,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还有很多很多清晰的回忆,也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

    彭桓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他是中国理论物理学、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理论以及广义相对论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和研究工作。他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

    杨振宁先生评价:“功盖共和国”。

    李政道先生评价:“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月同辉”。

    钱三强先生评价:“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周光召先生评价:“彭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率性而为,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每一件也许在别人看起来都有一些特别,但他是非常真诚的。” “他是新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无论从队伍的培养、组织,到一些基地的建设,都是彭先生起头的。只要国家有需要,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他一定义无反顾地去做”。

    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撕毁了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全面撤走专家,停止供给资料设备。1961年4月初,中央决定调彭桓武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顶替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正如当初回国时的毅然与坚决,彭桓武说:“国家需要我,我去”。

    彭桓武没有照搬苏联专家的研究结果,而是将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当成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做,彻底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原理、物理规律。他在领导和参与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的同时,也大力倡导“学术民主之风、集体主义精神”,为核武器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84年,以彭桓武为首的10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按国家规定,这项一等奖的唯一一枚奖章应授予名单中的第一位获奖者。可当九所的同志把奖章送去时,彭桓武却说:“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并提笔写了:“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也正是凭着这种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彭桓武把他获得的何梁何利成就奖100万港元全部赠给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研发、身体受过伤害或生活困难的默默无闻的30多位同事。

    2021年7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物理所党委还专门组织了部分科研人员和学生到“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青年科学家、研究生们目睹了当年的爆破现场、聆听了当年的感人故事,深刻体会到“不是工农兵努力,焉能数理化成功”的集体力量。

    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彭桓武认为他顶替苏联专家的任务已完成,于1972年便调回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1978年5月,在钱三强的大力推荐下,彭桓武受命建设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第一届所长,他又开始致力于推动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

    理论物理所建所之初,彭桓武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制定并实施加强理论物理研究室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措施。他们明确理论物理所的任务是:发展理论物理研究;把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各个有关领域;大力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支援其他学科领域完成重大任务。把我国理论物理研究推向世界水平。在彭桓武的开放建所思想指导下,理论物理所非常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海内外理论物理界的优秀专家来所访问交流,学术气氛活跃。

    建所伊始,彭桓武建议不设研究室,而是自由组合,自愿合作。谁有什么想法,到黑板前讲述,自由讨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后就可以另行组合。直到后来由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还是设立了两个研究室。

    彭桓武还反复强调,研究生不是学生,而是研究人员;硕士生是初级研究人员,博士生是中级研究人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理论物理所是国内极少的不设初级和中级研究职位的单位。

    在理论物理所各项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时,1980年,彭桓武先生向中科院领导递交了第一份辞呈,希望辞去理论物理所所长的职务,但是大家希望他能够连任。1982年,他第二次向卢嘉锡院长写信恳请辞去所长职务,并推荐周光召担任理论物理所所长。他说“……这样有利于青年同志的成长与培养,使学术领导有朝气,使后继者胜过前者……”。

    彭桓武不再担任研究所领导之后,他坚持不再保留办公室,他说,我已经退休了,所里有需要时,我过来。之后,他一直坚持在家办公,所里召开学术研讨会、研究生答辩会、学术委员会等,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彭桓武做了一辈子学问,也当了一辈子老师。他对学生的爱护,更是远近闻名。他的学生周光召曾回忆说“彭先生从来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生,而是当作朋友,他不仅经常带我们到公园散步,还请我们吃饭,还要海阔天空地把各种社会上的、科学上的事情,拿来神聊一通”。

    到了晚年,彭桓武还坚持经常给学生做学术报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他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成长经历为例,讲出自己的看法和对学生的期望。

    彭桓武曾在理论物理所给研究生做了一次《学生和先生》的报告,他说:“老师对学生要知人善任,学生对老师要择善而从;老师给学生出题,未必要自己知道正确答案,否则培养不出好学生;老师不要束缚学生,学生也不要受老师束缚,而是要独立思考,打破框框。”

    他也经常到所里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午餐讨论会,和大家一起听报告。他用一生总结了“主动继承,放开拓创,实事求是,后来居上”的治学道理。

    彭桓武非常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他认为,交叉学科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较容易取得突破的领域。这也是他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参加核武器研究总结出的战略思想。

    理论物理所建所初期,粒子物理和场论的队伍比较强,他便开始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理论和统计物理的发展。1980年3月初,彭桓武结合当时我国在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工作比较薄弱的现状,向中科院提出了“关于在学部下设置‘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学术小组的建议。”1980年12月29日,中科院成立“物理数学部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物理学术小组”,彭桓武任第一届学术小组组长,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彭桓武从凝聚态物理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邀请了交叉学科——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作报告,也促成了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系列会议。对我国的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彭桓武先生还大力倡导生物物理、量子化学的发展。记得有一次一个杂志社需要几张彭先生的照片,我到家里问彭先生有什么建议时,他帮我从众多的照片中选了一张在吉林大学召开全国化学研讨会的照片,还有一张是他和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的合影,他说“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都有,就是要提倡交叉”。

    在晚年时,彭桓武先生还关心我国的能源问题。他一直强调理论物理不能只关注纯粹理论,还要关心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2006年2月28日,91岁高龄的彭先生邀请九院、九所的同事到理论物理所听他的“关于冷聚变机制”研究报告。这次研讨会的邀请信是我帮他发出的,有些也寄到了绵阳。今年九所所史馆开馆,展出了这张研讨会的照片,由于照片上九院、九所的同志特别多,一度让九所的老师以为这个研讨会是在九所召开。彭先生当时的想法是,要像当年搞核武器那样,把搞理论的人组织起来,这些人仍然可以隶属于各个单位,大家一起讨论出“鬼点子”,通过讨论、争论会有很多新点子出来,最后经过研究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这样才能有创新和中国特色,以彻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2007年2月,在彭桓武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还不停地在病床上计算,司机孙师傅帮他做了一张小桌板,拿去了纸和笔。彭先生还让所领导通知搞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到病房中和他一起讨论研究进展。2007年的2月28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也工作到了最后时刻,正像他曾经说过的“科学家最高的追求,无非就是工作。”

    彭先生关注能源问题,其实很早就开时。就在前几天,我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份1984年中科院学部委员大会简报,专门刊发了彭桓武在大会上的发言摘要《关于二〇〇〇年中国物理学发展的若干设想》。彭先生那时就提出了预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向物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开辟新能源;寻找能量转换、传递和存贮的新途径;研究巨量信息的提取、传输、加工和保存的新方法;发明新型材料、元件和器件。各门基础学科的发展也要求物理学提供新的概念、方法和研究手段。”为此,彭先生提出了4项关键举措“(1)提高物理学研究队伍的质量,大力培养新生力量,逐步解决队伍的老化。(2)加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有比例的协调发展;加强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的合作,努力发展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3)加强国内各部分研究力量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我国物理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有机整体,合理分工,并及时地实现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和转移。(4)制订正确的科技政策,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彭先生对“声学、基础光学、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7个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

    彭桓武先生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理论物理所和他的遗嘱执行人欧阳钟灿院士一道,于2008年6月27日将他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每当大型展览,军博都将这枚奖章向公众展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展时,理论物理所党委都组织参观,在彭桓武先生这枚勋章前合影留念,再次感受彭先生的博大胸襟和他的伟大精神,激发了年轻一代为祖国发展多作贡献的热情。

    每年清明节,我们还组织全所师生到香山公园彭桓武先生骨灰遗撒处,缅怀彭桓武先生,传承彭桓武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以英勇顽强的持续奋斗书写的最新壮丽篇章,是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飞跃中又一闪亮的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党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曾经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农兵指战员的艰辛努力。

    以彭桓武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发扬了听党指挥、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科学奇迹,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可以说他们的努力,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彭桓武先生以及两弹功勋身上闪耀着的科学家精神的光辉,将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始终为我们这些后辈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让我们致敬“两弹一星”功勋!致敬“两弹一星”精神!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精神!

    安慧敏: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办主任、综合处处长

彭桓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