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印记.63年|普通的手摇计算机,不普通的故事

2021-10-28   中物院曙光视点   阅读量:86

    今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走过63年了。63年来,一代代中物院人在许身国威的伟大事业中默默奉献着,以行动书写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0月26日,随着院“两弹一星”功勋馆开展,9位曾在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珍贵文物资料亮相展出,一些已沉入时光的动人故事再次被鲜活记起。这些故事沉潜在63年的历史中,化作中物院前行的印记,无言诠释着中物院人“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价值追求。

    在26日开馆的“两弹一星”功勋馆,一台老旧的手摇计算机将参观者带回60年前的难忘岁月。

周光召院士使用过的计算尺与手摇计算机首次公开展出

    这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曾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制的标志性事件,九次计算已经为公众所熟知。1960年4月,在经过了两年的理论储备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正式开始。科研人员先验算之前苏联专家给二机部领导介绍过的一个教学模型,领导认为先把苏联的教学模型消化了才能熟悉和掌握原子弹设计技术。

    在计算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一个数据与苏联专家之前透露的不一样,差了很多,算来算去,前前后后总共计算了九次,总是对不上,而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则十分接近。

    彭桓武先生要求大家重视这个不一样,不能轻易否定这个数据,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期间,彭桓武、邓稼先等专家带着年轻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查找原因,反复检查计算工作,提出各种改进计算的建议,边计算边开展大讨论,但是多次重复的数据,都在表明我们的计算似乎没有出错。而要否定苏联专家的数据,一时也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

    周光召在讨论最为焦灼的1961年5月来到九所一室,任第一副主任,他一来就卷入了这场大讨论。

    当时的计算工具很简陋,主要就是四台半自动的手摇计算机。工作起来也很繁琐,做计算时,科研人员和科辅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三班倒,一班计算、一班休息、一班分析,加班加点、夜以继日。

    因为周光召以前用过手摇计算机,他就用手摇计算机把九次计算的全部资料取来做认真的分析和验算,经过多日的验算,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自己的计算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和苏联专家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偏差呢?

    关键时刻,周光召体现出了一名物理学家的深厚素养,他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以最大功原理,证明炸药做出最大功时也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提供的那个数据。这样,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道路上的“拦路虎”被放倒了。

    这是基础学科功底在应用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典型事例。

周光召

    1929年5月15日生,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学家。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随后留校任教。1957-1961年,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受到同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但当他得知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的消息后,联合吕敏等人给中央写信,主动请缨回国投身国防技术研究。他回国后,毅然放弃原来专业,在学术界骤然消失近二十年。从1961年到1979年,他在九所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在两弹理论突破、学科建设、规划决策、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周光召先生曾经动情地说:我有二十年的光阴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朝夕相处、共同工作,这段经历永铭在心。

    来源:九所   编辑:胡倩   编审:李倩珉   监制: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