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胜利油田原资深首席高级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心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8岁。
顾心怿,1937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1月5日,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矿藏机械、石油海洋平台等研究,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中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
他一生醉心科研事业,长期奋战在石油装备领域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的第一线,他曾说:“我愿在有生之年,为石油事业再干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伟大的祖国再做一点贡献!”
谨以此文,缅怀先贤,以励后人!
1937年1月23日,顾心怿出生在上海南市区的一条小里弄,家中共有八个孩子,家庭经济非常拮据。1947年8月至1950年6月,就读于上海市敬业中学。初中毕业后,顾心怿自己报名考入知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的石油机械中专班。这个班,可以不交学费,每月还发生活费和助学金,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支付。在这里,顾心怿记住了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校训:手脑并用,敬业乐群。
1953年,顾心怿被保送到中国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专修俄语。由于思想进步,成绩优秀,1955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才18岁。“要做党的机体中的一颗健康的细胞,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为人类最美好的未来奋斗终身。”这是顾心怿在入党志愿书中所说的,也是他一生努力践行的承诺。
他们能干的,我们中国人照样能干
1956年毕业分配时,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胸怀报国之志的顾心怿坚决要求到环境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行囊一捆,就奔向了戈壁大漠玉门油田。
在玉门工作仅三个月,顾心怿就被调到华北石油钻探大队苏联钻井队当翻译,参加华北第一口探井——华一井的钻探工作。顾心怿发觉,光是精通俄语还不行,要想搭建好中俄的沟通桥,就要把苏联专家的技术钻研通透。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向苏联专家学习专业技术。
1957年8月,在华一井因井漏而遇到严重困难的紧急关头,前苏联专家奉命违约提前回国,顾心怿一腔热血涌上心头,“他们能干的,我们中国人照样能干。”于是,他毅然决然请示报告,留在生产第一线。
2008年5月1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顾心怿到访机电总厂
哪里有油井,就到哪里去。为了在广阔的华北平原找到大油田,我国石油普查勘探队伍先后转战河北、河南、山东,从华一井到华七井,每口井都留下了顾心怿的足迹和汗水。
1961年初,东营华八井开钻。汇报到济南总部的消息说,钻井的泥浆里有油花,有气泡。身处济南石油机械厂的顾心怿异常兴奋,听说那里的钻井设备经常出故障,他马上拉上两台机床设备,带着工人开车前往东营。那时的东营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滩,没有公路、没有树,吃野菜、喝咸水,住漏雨的土房子、帐篷和地窖,顾心怿和钻井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拼命确保华八井早日出油。1961年4月,华八井涌出了第一股油流,井场一片欢腾!负责石油勘探的首长对顾心怿说:“你别走了,留在东营吧,这里更需要你!”
这一留就干了一辈子。
世界上第一台链条抽油机
1961年,顾心怿和一群石油工人围坐在华八井井场,探讨如何“取岩心”的问题。老式的苏制取心工具内径太小,松散的油砂岩心怎么也取不出来,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给了顾心怿很大启发,没几天就设计、制作出了比原先岩心管断面面积增加了4倍的新岩心管,成功取出了东营地区第一筒大直径油砂岩心,为华八井的钻探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指出:“这是继松辽油田大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顾心怿被任命为工程师,并担任胜利油田采油攻关队队长。当时普遍使用的磕头式抽油机对稠油和深井采油效果不太理想,研制一种新型抽油机的重担落在了顾心怿肩上。整整半年,他脑子里除了抽油机还是抽油机。
1973年,由他自主发明、设计先进的“链条式抽油机”终于在胜利油田问世,不仅在国内属于首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项设计引起了国外石油界的重视,美国《世界石油》杂志上曾介绍它说:“看到这种中国工程师设计的抽油机感到很惊奇。”过后不久,链条式抽油机在全国各地油田推广应用,增产原油数百万吨,创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20世纪70年代中期,胜利油田开始了从陆地向滩海、向海洋要油的壮举。又一个攻关设想强烈地撞击着顾心怿的心:建造中国人自己的钻井船,向浅海进军!在石油部、胜利油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由顾心怿为组长的项目组。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攻关,1978年的金秋十月,“胜利1号”终于下水,在第一口试验井上,拖船就位、压载坐底、钻井生产、起浮退场一次成功,填补了我国浅海钻井装备的空白。
“胜利1号”解决了水深2至5米海域的钻井勘探问题,但在水深不到1.5米的极浅海区、潮汐带和海滩沼泽区往往会陷进泥潭,寸步难行。1988年秋天,顾心怿又研发了一个世界上最庞大最奇特的“机器人”,它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晃动着两只比篮球场还要大的大脚板,扭动着4000多吨重的躯体,以10米一跨的步伐坚定地向着大海走去。前来参加庆典的我国造船界泰斗、中科院学部委员杨枫先生紧紧握住顾心怿的手,激动地说:“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胜利2号”的横空出世,打开了滩海、浅海区域的资源之门,其独有的“步行爬滩”技术,使海陆过渡带石油勘探开发成为可能,让海陆连片勘探开发的理想成为现实。
顾心怿院士专场大学生报告会
顾心怿是个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石油的梦,也是科技的梦。小到机械运转中的一个零件,大到如何发挥黄河三角洲港口的作用,他脑子里的点子总是层出不穷。他像一台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高节奏、高效率地运转着,让一个又一个“幻想”从梦中走出来。
为了解决旧修井机劳动耗能大、危险系数高的问题,顾心怿走进了研究室又是6年潜心钻研,一种国际首创具有全新概念、节能省钱的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诞生了!这种修井机操作简单,刹车轻便,构造灵巧,装机功率减少三分之二,节约能源50%以上,仅在试验期间,所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柴油的经济效益就达300多万元,大量推广应用后其每年的效益数以亿元计。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追求就无止境,就会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顾心怿的眼里,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永远有登不完的山头,有无数个“第一次”和“第一个”在等着他去创造、去完成。
2006年11月,第一台长环形齿条抽油机在胜利采油厂试运行。顾心怿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时常到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在实验样机上爬上爬下,听听这里,查查那里。2008年11月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国内知名石油机械行业专家对该创新成果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长环形齿条抽油机不仅节能、坚实可靠,而且负荷更大、抽吸更深,其原理结构属国际首创,技术水平在长冲程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顾心怿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第一”: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链条抽油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研制的第一艘浅海座底式石油钻井船,填补了国内浅海钻井装备空白;发明的步行式钻井平台,让海陆连片勘探开发的梦想成为现实。我国第一座浅海钻井平台胜利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2号获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台液压蓄能修井机分别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专利、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十大科技成就奖、中国专利金奖。1995年,顾心怿被评为石油工业特等劳模,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随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他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石油工业特等劳模等称号。
2005年6月19日 顾心怿院士做报告
强国,这是顾心怿从小的志愿。“小时候我亲眼目睹日军在上海的侵略行动,每每听到爱国将领的故事就会落泪,当时就立志一定要让中国强大起来。”199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记者曾经问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顾心怿坚定地说:“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一个人,当他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发展伟业时,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从1956年第一口初期探井(华1井)开始,顾心怿参加和见证了胜利油田的初期勘探、会战、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六十多年来,他胸怀为国找油的报国之志,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刷新着石油行业的空白。“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可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搞好科技是党交付给我的使命,多出科研成果也就是为党的事业争光。”
顾心怿院士为我校研究生作报告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心怿院士关心石大的发展,多次为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前瞻性的咨询和指导。他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多次为石大师生座谈交流。早在1994年11月4日,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顾心怿就为石油大学的两千多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2001年11月29日,顾心怿院士在《谈事业中的创新》的讲座中对石大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靠创新才能站得住脚,而个人,只有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才能取得跳跃式发展,创立一番事业。要创新,不但要有热情,更要有丰富的知识、成熟的思想和独到的眼光作基础。他强调,学习非常重要,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知识,善于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创新能力。“十年磨一剑”,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下得苦功夫,坐得冷板凳,才能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档案馆 党委宣传部
文字:秦莹莹 杨安
编辑:贾馨语
责任编辑:徐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