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国创赛金牌是如何炼成的?

2024-01-03   科技日报   阅读量:270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对山东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山中医)临床博士马英杰来说,这是历史性一刻。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以下简称国创赛)全国总决赛上,山中医代表斩获一金、一银、四铜,获奖数量与获奖质量均创新高。尤其是斩获金奖,实现该校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在国创赛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零的突破。而这枚金牌,便是由马英杰与其他五位同学合作夺得。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官方排名中,国创赛是排序第一的大学生学科竞赛赛事。这届赛事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万个项目参赛,423个项目获得金奖,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

    这是什么样的项目?

    千万次配比实验最终拿出“最佳配方”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性不孕”,这个听上去有些拗口的名字是马英杰等人的参赛项目。

    “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一数据来自《柳叶刀中国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在马英杰看来,子宫内膜相当于孕育生命的土壤,内膜受损会严重影响胚胎的着床生长,增加不孕率;而且子宫内膜受损后极难恢复,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欠佳;中药可改善子宫内膜,但仍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治疗周期长等问题。

    破解上述三大难题,便是该项目的初心。

    自2016年起,该项目团队便在指导老师帮助下,研发出多种专门用于治疗不孕症的中药复方——培胞育嗣汤、七子育嗣汤、消囊育嗣汤以及消异育嗣汤等。其中,培胞育嗣方是专门用于改善子宫内膜的中药复方,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研发不易。“如何精确筛选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如何提取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如何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这三大疑问困扰着团队。

    “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产业,我们经历了一个链条的考验。”马英杰有感而发,“比如实验室的工作是这个参赛旅程的起点;我们的任务是开发一种新的中药,能够有效改善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条件;这个过程中,每个实验都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重复性,而且往往伴随着失败和挫折。”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研究方法,该团队通过普靶筛查-靶向定量-药物验证的路径与方法,找出中药改善子宫内膜的代谢通路和关键靶点,并经过上千次配比实验,从培胞育嗣方几千个中药组分中筛选出26个天然植物成分并进行针对性提取及加工,最终才使得中药复方达到最优化状态。

    如今,他们成立了企业,致力于将好技术推广好。

    “你们的双创教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你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全国中医药院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对山中医的这句评价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创新创业,早已成为山中医的一张王牌——他们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了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

    上述因素,也成为本次国创赛获得金奖的理由之一。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性不孕”项目的指导老师孙振高教授认为,该项目能够拿下金牌,原因有二,其中第一条便是该校持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培养了一批具有“敢闯会创”精神的学生队伍。

    山中医对双创教育的支持,在本项目上有着鲜明印记。

    从内部海选到国赛总决赛,他们针对晋级项目组织了50余场专项指导。上述项目的核心成员马茹说:“我们大概参加了50余次培训,本以为一切会很顺利,但往往第二天就遭到了当头一棒,专家意见一次次重塑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学会了原来创业需要‘抓人、抓钱、抓方向’,明白了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更了解到了国家中医药发展的各种好政策……”

    作为领队,山中医副校长张玉龙坐镇比赛现场支持学生们比拼,他认为:我们就应该鼓励并支持更多像马英杰这样的学生,将他们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同时,我们也在加强教育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的对接,更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和实习机会;建立更多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继2018年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争得本项赛事第一个国赛金奖以来,在两年之内连续获得国创赛的两块金牌,山中医党委书记张立祥认为,这是学校积极转变中医药办学理念、转化中医药办学资源,以“双转”促“双创”的成功。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壁垒,让更多躺在实验室的产品在市场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陈可轩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医内科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