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AI+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中医药人要完成的认知升级。未来十年,千年岐黄之术插上数字翅膀,既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产学研用各界形成发展合力。
4月23日至24日,以“中医药+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会上首发《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和《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大会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围绕 AI 在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展开深度研讨,共商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为制订相关政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上图:张伯礼院士致辞
张伯礼院士:推动中医药+人工智能势在必行
张伯礼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相较往届有显著调整,突破了往届千人开放式论坛模式,采取高端小型闭门研讨形式,深入交流中医药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重大新药创制、中医药下个十年高质量发展路径等深层次问题,形成“少而精、专而深”的研讨氛围,加强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本次会议重点聚焦“中医药+人工智能”。我国自1996年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以来,以现代科技阐释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中医药创新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张伯礼院士看来,“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已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正深刻影响和重塑各个领域的发展新格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中医药事业、产业,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上图:黄璐琦院士致辞
黄璐琦院士:三个方向探索中医药+人工智能创新模式
黄璐琦院士以线上发言的方式向大会致辞,他指出,新质生产力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如何更好地发挥AI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中医药与AI科技融合,利用其“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等独特优势”,挖掘古籍文献与临床数据;二是推动中医药智能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以智能化技术重构生产格局,以标准化管理筑牢质量根基,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创新范式;三是探索中医药智能医疗服务模式,打造集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为一体的“智能化现代诊疗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黄璐琦院士建议,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共同绘制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蓝图,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数智浪潮中焕发新生,积极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陈香美院士:AI赋能中医药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陈香美院士线上发言指出,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面临三大关键挑战,需引起行业高度重视并协同攻关。
一是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的构建难题。中医临床数据存在”术语”困境,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缺乏规范,导致 AI 模型训练“数据地基”不牢。“目前,我们正着力推动中西医结合术语体系与中医标准术语的基础性工作,这是 AI 技术融合中医诊疗的前提。”陈香美院士说。
二是中医辨证逻辑与算法模型的融合挑战。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复杂性,陈香美院士表示,中医诊疗注重整体思维与动态辨证,症状与证型之间常存在模糊关联,传统算法难以精准捕捉这种非线性逻辑。“需要引入复杂系统理论等跨学科方法,构建符合中医认知规律的算法模型,让AI不仅能‘算数据’,更能‘懂中医’。”
三是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实瓶颈。既精通中西医结合临床,又掌握计算科学、机器学习技术的跨界人才严重匮乏,这是制约“AI + 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因素,需要尽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交叉学科建设。
上图:王琦院士在研讨会发言
王琦院士:中医人要完成AI思维模式认知升级
王琦院士指出,本次会议是引领思维变革的一次峰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医人要完成认知升级,在新技术革命中找到自己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医体质学专家,王琦院士也正指导团队结合人工智能研究“中医体质多模态数据融合”,希望形成体质识别快速动态的健康模拟数字化全图景。
在王琦院士看来,中医理论中蕴含大量 “隐性知识”,中医药+AI还须重点突破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难题,比如“气”和“象”思维等核心概念如何通过大数据科学解析。他强调,中医人在技术革新中还须坚守中医思维本质。“一定不能把中医本质丢掉,而是丰富技术手段和方法,改变认知,破解传统医学的未解之谜。”
上图:田金洲院士主持研讨环节
田金洲院士:智能化中医临床服务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田金洲院士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会大幅度增长,中医药也面临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需求。AI技术与中医药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也会提升服务效能,更广泛惠及患者。
AI浪潮已经形成,在中医药领域已涌现出50余种大模型,但智能化中医临床服务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技术迭代升级,也要同步推进完善配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包括伦理授权、信息规范、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都需要相关政策保障。
上图:朱立国院士主持开幕式
朱立国院士:借助人工智能科学阐释中医药疗效
朱立国院士主持本次会议开幕式。他指出,当前医疗模式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恰与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机遇。
朱立国院士认为,中医是临床实践医学,中医和中药无法分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要立足临床价值,避免研究碎片化。未来应借助AI技术,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把中医药疗效说明白讲清楚。他建议,推动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要加强医疗数据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兼顾临床、科研、管理多重需求的智能化病历系统。
上图:张俊华主持发布仪式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 让古老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本次大会重磅发布《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简称《共识》),天津中医药大会副校长张俊华宣读共识——未来已来,中医药+人工智能既是当前所需,也是未来之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利用好AI等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统筹好“传承和创新、个性与共性、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一定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更好服务人类健康。
上图:《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仪式
张俊华介绍,基于对“技术-事业-产业”关系的深度思辨,就中医药领域如何发展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经跨领域专家研讨,本次大会形成三点共识。
一是拥抱AI。充分认识AI技术的特点是合理利用的前提。AI技术处于不断迭代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显示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面向未来,AI也必将强力推动中医药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需要中医药界在思想认识、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战略谋划。
二是发展AI。AI必须与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新动能。通用大模型尚不能满足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发掘中医药知识,注重数据质量和标准化建设,研制中医药行业模型和专业化智能体。
三是应用AI。加强中医药应用AI的场景研究,以应用促创新、促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产业和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是AI应用的广阔场景,需要完善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和项目牵引,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形成中医药+AI新业态。
《共识》呼吁中医药、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部门加强联动,共同为智能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上图:团体标准发布仪式
本次大会还举行另外三个发布仪式,包括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和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团队牵头研制的《中医药临床疗效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以及“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
(来源:人民康养 记者:李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