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大咖说|杜祥琬: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2023-12-24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323

    12月16日,以“零碳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3第二届可持续能源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开幕。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能源行业的代表,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前景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作了题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报告,他表示:“要想实现能源转型,首先要认识到,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前,一讲到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经常听到6个字“富煤、缺油、少气”,好像中国能源只有化石能源,只有煤、油、气。但事实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太阳、风、生物质等能源资源比化石能源更加可持续,而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国家提出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

    杜祥琬在报告中表示:“要想实现能源转型,首先要认识到,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国家自己可以掌控的,不依赖于国际地缘政治变换。准确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是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节点,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人人都可以成为能源的产消者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呢?杜祥琬表示,针对风、光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要“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要把间歇性、波动性变为灵活性,关键是灵活用电和灵活发电。

    而在化石能源方面,天然气是非化石能源的长期伙伴,油要从燃料走向原料为主,与绿色低碳技术相伴。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西电东送”政策,东部地区的能源一直有依赖性。杜祥琬认为,我国中东部的能源要实行“身边取+远方来”的策略——首先从“身边取”,利用身边的非化石能源,提高自给率,不够的部分再由“远方来”,靠“西电东送”做一些补充。他表示,这样的想法在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

    如何鼓励中东部地区人民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呢?杜祥琬认为:“当一千瓦时的东部自发电成本比“西电东送”要低时,就有了推广的可能性。”不管是企业、学校,甚至于家庭,都可以利用屋顶的光伏去发电,不单单是能源的消费者,还可以成为能源的生产者。这会培育出一大批能源产消者,在我国形成一种新的能源形态。

    杜祥琬举了个例子,在河南兰考,从2017年7月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工作至今,当地探索创新能源投资模式,构建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依靠生物天然气、光伏发电、风电、垃圾发电等,全面淘汰了薪柴和散烧煤,清洁取暖普及率从14%提高到了99%,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21%提高到了90%,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收入显著增加。

    总的来看,中东部能源发展新思路符合电力转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有利于电力发展趋于平衡和充分,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灵活性,符合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大方向,体现了“政府办电、大企业办电”要转向“政府+大企业+人民办电”,有利于社会进步,对中国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环境气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部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通过政策的引导要把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产业逐步迁移到西北地区,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样不仅能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利用,还能使西部的经济得到发展。内蒙古现在正在改变传统的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产业结构,致力于建设零碳园区,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保障能源安全要“先立后破”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意义,杜祥琬表示,碳达峰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脱钩的进步拐点,而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是与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的、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深刻进步的里程碑。

    杜祥琬认为,关键是要实现双碳以城市为主体的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城乡融合,“从身边来”+“从远方来”,逐步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城市和农村能源革命的路径可能有不同的思路,但要走向同样的未来。

    如何在进行能源转型的基础上保障能源安全呢?杜祥琬提出,当前我国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是第一贡献者,未来要逐步、稳定地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关于保障现阶段的能源安全,中央提出“先立后破”,在“新房子”没盖好前不要动“老房子”。长远来说,实现双碳目标就是保证了长期的能源安全。

    杜祥琬表示:“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先立后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清晰,是国家目标,也是全球大势。”

    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它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其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又稳妥地进行,既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总而言之,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最后,杜祥琬认为:“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远远不是终点。”2060年的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或许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回看,当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非常有必要的,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