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丛台酒·2023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丨刘日平 张福成:新晋院士 科技顶流

2023-12-16   河北新闻网   阅读量:661

    人物名片

    刘日平现任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利用超常规手段,开发出十多种特殊性能新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张福成现任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带领团队针对我国铁路发展不同时期使用的关键钢铁材料持续攻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刘日平在实验室做实验。 燕山大学供图

    2022年11月30日,张福成在实验室进行钢铁材料样品成分分析测试。华北理工大学供图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宣布了一个让河北人振奋的消息:燕山大学刘日平、华北理工大学张福成两位教授增选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这两位院士主要从事什么研究?他们身上又有哪些共同的成功“基因”?

    国家需要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尽快破解“卡脖子”难题。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航天飞行器及其构件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的服役安全越来越重视。有关部门向燕山大学刘日平团队提出技术需求,希望在提升航天飞行器及零部件服役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器件重量。

    航天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种类繁多,可组合出成千上万种可能。刘日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科学计算与实验。最终,善于创新的刘日平带领团队建立了符合航天服役要求的新型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体系。

    破解“卡脖子”难题,不仅是刘日平院士科研的重要方向,也是张福成院士奋斗的目标。

    钢铁,大国“筋骨”。如何挺起民族钢铁的“脊梁”,让“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

    多年来,张福成带领团队突破了高速重载铁路全线无缝的瓶颈关键技术难题,打造出“第二代贝氏体轴承”和超高强韧耐磨钢板中国品牌。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工程背后,也凝聚着张福成科研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安全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科研价值、工程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方向,都值得尝试。”张福成表示。

    科研成功取决于关键节点的执着

    刘日平的科研生涯中,偶然迸发的灵感,总能照亮他的前路。问题在于,这种“偶然”是真的偶然吗?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刘日平十几年来待得比家还多的地方。只要不出差开会,都泡在实验室,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很多年。

    在他的学生们看来,刘日平的成功正是源于对科研的执着。“老师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几天几夜在实验室钻研。”

    刘日平曾主持过一个课题,总共耗时五年。那些日子,面对一个个难关,刘日平一头扎进实验室,带领团队一遍遍操作实验仪器,一次次记录实验数据。

    如今回想起来,刘日平觉得也是值得的。“科学容不得马虎,研究更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说。

    从偶然到必然,刘日平相信,努力才是最关键的力量。

    科研成果从来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获得的,一定是“持久战”“攻坚战”下的产物。这是张福成、刘日平两人的共同看法。

    在张福成看来,科研成功取决于关键节点的执着。

    铁路要提速,钢轨和辙叉的接缝是一大难题。前者是高碳钢,后者是高锰钢,想把它们无缝连接,难度就像“把木头焊在钢管上”。

    1996年,四处碰壁的企业找到张福成求援,他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高碳钢焊接要求慢冷,否则会变脆易断;高锰钢焊接则要求快冷,不然韧性就会变差。张福成尝试了好几种焊接方法都没成功。

    “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张福成设计发明了一种梯度过渡焊接材料,焊接时,先将新材料与高碳钢钢轨焊在一起,然后留足长度,截去多余部分,加热到高温缓慢冷却后再与高锰钢辙叉焊接,并快速冷却,最终产品顺利过关。

    2005年,这项突破焊接领域世界难题的“难焊高锰钢辙叉与高碳钢钢轨焊接材料和异质焊接技术”在中铁山桥等企业产业化,实现了我国全线无缝铁路的技术超越。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要有克服困难的韧性和勇气。”张福成说。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和希望

    前不久,刘日平团队又提出了开发低密度钢的新思路,在保证多种强度级别的前提下,利用轻元素合金化,使密度由现用钢的7.8克/立方厘米降低至7.0克/立方厘米以下,该技术不仅符合双碳战略,成果转化还有望落地河北。

    科研任务虽重,但刘日平科研团队的氛围总是轻松欢快的,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大胆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和希望,搞科研就像跑接力赛,要把接力棒稳稳地交到年轻人手上,我热切盼望他们能够独当一面,去解决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刘日平说。

    亦师亦友、宽严相济,也是张福成的为师风格。

    作为老师,无论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张福成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看新入学的硕士生论文时,把学生“逼”得重写四五遍都是家常便饭。但学生有看不明白的地方来找他指点,他从不吝惜时间。

    “评价人才不能‘唯论文’,但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学术功底却不能抛开论文。要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还要锻炼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张福成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他推动建立了绿色智能矿业冶金化工、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防治等多个特色新兴交叉学科群;全面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创立全国首家钢铁碳中和学院,筹建河北省钢铁实验室……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继续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实干人才、综合性人才的使命。”张福成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刘日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亚稳材料专家
张福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钢铁冶金专家
  • 刘日平
  • 张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