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地评线】河声:殚精竭虑为国育才,沈院士值得我们尊重

2023-12-13   大河网   阅读量:186

    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在捐赠仪式上,沈世钊回顾了自己在哈工大70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的心得体会:“哈工大就是我的家,我当了一辈子老师,学生就跟子女一样,能够用自己的积蓄,为哈工大的人才培养做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就是这样一个慷慨解囊的人,一件上衣穿了20多年,一条裤子穿了30多年。沈院士对自己生活要求如此之低,近乎到了“吝啬”的地步,可他在捐资助学上却是如此慷慨。何为中国精神?何为中国脊梁?从沈院士身上我们就能借一斑而窥全豹。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深耕治学,厚德化人,为国育才。70多年来,沈世钊院士不仅德高为范,在治学上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沈世钊带领团队参与“天眼”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设计,从预研到最终完成方案整整打磨了八年。在哈工大学习工作的70年间,沈世钊为国家培养了600多名空间结构人才骨干。他鼓励创新、反对功利主义,曾坚持19年不为自己报奖。沈世钊表示,建筑是做学问做人的统一,土木工程理论是要为实际服务的,当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系统了才会去报奖。忠心报国,矢志奋斗,不畏浮云遮望眼,沈世钊院士的家国情怀让人动容,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拳拳报国之心。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尊敬。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讲,能够做到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让人敬佩。按说,凭借着名气和收入,他完全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但是,沈世钊院士在生活上向最低的看齐,在治学上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沈世钊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支持更多哈工大优秀学子在“中国制造”的道路上奋发作为,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特别需要像沈世钊院士这样的胸怀与人格修养。一方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心系祖国,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应成为知识分子的根本遵循;另一方面,艰苦奋斗,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强国有我,就要德学双修,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潜心研究学问,不畏浮云遮望眼,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和栋梁之材。

    就目前来讲,我们国家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许多科技领域还存在着弱项和短板,需要通过科学攻关破解难题助力现代化建设。同时,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好钢用在刀刃上,把钱花在点子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于一个青年科学家而言,不可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完美。只有把祖国前途和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精神高尚者,一个学术严谨者。

    “90后”院士沈世钊既是一个新时代的道德标杆,也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要像沈世钊院士那样,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慕虚荣,用奋斗诠释科学家精神,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羁绊;在道德的追求上,不断完善自我,当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唯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壹)

编辑:杜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