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捐赠300万!90岁院士“倾情”为国育才

2023-12-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1010

    “师者匠心,臻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些大先生,他们不仅有“大学识”“大技艺”,更有“大品格”“大视野”。

    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是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深耕治学、厚德化人、为国育才,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信念。前不久,老先生将300万积蓄捐赠给工作了7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鲐背之年,他希望能够再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尽一份力。

    眼前这位朴素的老人就是沈世钊,12月1日,他把300万元积蓄捐赠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支持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90岁了,我觉得好像过不了几年了,这个钱怎么办呢?我的儿子、女儿也不需要我帮助,我当了一辈子老师,这学生就跟子女一样,所以我想就给学校最好了,继续为培养人才做点贡献,鼓励师生好好教学,好好学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孙瑛:非常感动,沈老师平时非常节俭,今天看沈老师穿的上衣就有20年的历史,今天穿的裤子也是30年,他家里的用具甚至可能都有用到70年的。他会关心学生各方面的生活细节,有没有困难,就像一个大家长。

    一生勤俭、爱生如子,沈世钊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1953年,沈世钊从同济大学毕业,当时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伊始,东北是重点建设地区,响应国家号召,他同大批热血青年一道,从南方的“鱼米之乡”一路北上,来到天寒地冻的北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我们专列是1500个学生,开了三天三夜到哈尔滨,中间沈阳、长春下去一部分,到哈尔滨就到终点了。哈工大我们有14个人,哈工大派了一个平板马车来接我们,拉到宿舍,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我们一个大房间住了20多个人,上下铺,但是我们精神状态特别振奋,我这个年龄段的这些人对中华民族苦难感受很深,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心一意要发挥自己作用,把国家建设好。

    抱着爱国奋斗的信念,沈世钊和同伴们干劲十足,他们白天跟着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还自发组织编译教材,为本科生备课,当起小老师。天寒地冻、校舍简陋,都阻挡不了他们热血奋斗的激情。经过三年淬炼,沈士钊从一名师资研究生成长为一名青年教师。到1957年,随着全国各地有志青年的不断奔赴,在哈工大校园里,汇聚起一支拥有800多人年富力强、勇挑重担的教师队伍,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却成为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八百壮士精神我总结了八个字,叫“爱国奋斗,敬业实干”,我们的校训是叫“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跟我们八百壮士精神统一的,国家让我们到哪去就到哪去,国家让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从桥梁、道路,到房屋建筑、地下建设,都离不开土木工程。为了建设好这一学科,沈世钊一面跟着外籍专家学教学模式、定教学计划、培养工程师,一面逐渐摸索、寻找方向,根据国家建设事业发展趋向,沈世钊开始重点在大跨空间结构的新兴领域进行开拓。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大跨空间结构,有三个标准,合理、自然、高效。它受力必须合理,造型不能矫揉造作,第三高效就是要节约材料,节约开支,正因为如此,它有很多理论问题要研究,1985年我们成立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培养行业里的骨干。

    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沈世钊带领团队参与了“天眼”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设计,从预研到最终完成方案,整整打磨了八年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下了8年功夫,因为天眼要求太高了,这么大个东西,它随天体变化,有个300个抛物面,精度不能超过5个毫米,风一吹它就得动,一动就好几个厘米,能保证这个精度,下了不少功夫。既然我们接任务了,那必须啃到底,必须做到完美,不光做成,而且要做好。

    深耕治学,厚德化人,沈世钊在哈工大学习工作7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600多名空间结构人才骨干。他鼓励创新、反对功利主义,他身体力行,曾经坚守19年不为自己报任何奖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建筑是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我坚决反对功利主义,好多人不停地报奖,你工作做到家了你再去报奖,因为土木工程,理论是要为实际服务的,不是写篇论文就行了,你不能每年都去报奖去,它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为什么19年呢?当时认为理论系统了,可以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武岳是沈世钊的学生之一,跟随他治学已有28年时间,他告诉记者,恩师不仅治学精神一直影响着他,更是亲身示范着做人之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副院长 武岳:我印象比较深的,跟沈老师参加土木工程领域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到年度汇报的时候沈老师就说武岳你去汇报,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我一个小博士生,下面光院士就坐了十几位,但是沈老师说没问题,你就去吧。现在回想起来就是沈老师推年轻人,给年轻人压担子,然后年轻人他能够更快地成长,沈老师对我们其实是扶上马又送一程,送了一程又一程。

    如今,哪怕已经90岁高龄,沈世钊还经常来办公室,让他最欣慰的是,他推崇的治学精神一直在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沈世钊:春风化雨,沉雷惊蛰,这是历史上评价老师的两句话,然后我用哈工大的话,叫深耕治学,厚德化人。这四句话做到了,老师就很高尚了,我们可以为国育才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范峰:他有自己很丰富的教育思想,学生实际上受益颇多。沈老师跟我们说过,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要做就做国家最需要的事情,在这个面前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它,我们的学生都是这样一脉相承,这就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魏雯雯 董良)

编辑:赵亚芸

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