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为矿业强国上下求索——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业工程专家古德生

2023-12-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阅读量:981

【追思】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金属矿床连续开采领域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中南大学教授古德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6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87岁。

    “泱泱中华,屹立于世,壮我矿业,还看今朝!”几十年来,古德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国矿业工程的建设中,他撰写的《矿业天下记》中这段文字至今还被刻在中南大学采矿楼前的石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科研道路上矢志向前。

    古德生1937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我国著名的矿业工程科学技术专家,古德生是中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的奠基者。他发明了我国第一台颠振型振动出矿机,成功研制11种多功能的新型振动设备,创新了6种采矿方法,并发明了7项采矿新工艺,推动中国的出矿技术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针对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大量落矿采矿法中存在的落矿高效率与出矿低效率的问题,古德生提出了实现地下金属矿采场连续工艺的科学命题。1986年,“地下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被列为国家攻关项目。

    从立项开始到1990年项目结题的近5年时间,古德生先后20多次到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实地考察,每次持续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矿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早上下井的时候,天还没亮,晚上从井下出来,已经是满天星星。”提起科研过程的艰辛,他总是轻描淡写,面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他却是笑意盈盈,充满自豪。

    经过两年多的试用、改进和完善,古德生团队开发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使采场出矿块度从最初的0.3米提高到1.1米,采场生产能力也刷新纪录,达到了每小时1643吨。“地下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也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他主持参与的项目还曾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系列荣誉。

    60余年,古德生把自己的生命深深融入了中国矿业的发展和建设,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好的教师应该是热心人,是在教学中能体验到快乐的人,是有科学知识、富有创造精神、有良好素养的人。”这是古德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

    古德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领域。面对深部开采中高应力致裂的问题,古德生不断启发他的一个学生如何变害为利来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采矿难题。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古德生经常与该学生探讨交流,师生共享创新的乐趣与成果。

    古德生——一个以矿业天下为己任的先行者,行走在推动中国成为矿业强国的道路上,写下了中国矿业现代史上壮丽的一章。“挥洒无穷灵性于天地,求索不可思议之万物。”古德生给学生的赠言,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8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古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矿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