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丘成桐:中国优秀大学生水平已接近世界一流,但研究生还不够

2023-12-04   中国青年网   阅读量:88

竞赛总主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在清华大学廖凯原楼(总决赛答辩现场)发表讲话。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4日电(见习记者 傅瑞 记者 任洁)12月3日,202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竞赛总主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与各位学生交流互动,并分享自身感想。丘成桐表示,很多知名科学家的“研究”,都是从小时候的“好奇”开始的。

    中学生与大师学习

  

    中学时代的丘成桐偶然读到陈省身先生撰写的《学算四十年》备受鼓舞,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丘成桐表示,欧拉就是在十三四岁时,受到伯努利父子的影响;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书虽然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讲座,但因为阅读了大量爱因斯坦相关书籍,从而选择物理研究。

  

    今年,近40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评委,这些学者之中不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在场的中学生们在与这些顶尖学者的交流中颇受启发。

  

    来自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吴可越获得计算机金奖,她提出了一种新型单词表示的统计机器学习模型,用以处理英语通常由子单词元素组成这一复合性质。她表示,学者们的提问拓展了她对课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获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建议,例如使用ChatGPT作为工具分析和获得比较结果。

  

    这些评委们参与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评审,而是给予孩子们的热爱以回馈,为学生们初步的思考以建议,更是以自身学识、风度潜移默化,为年轻学者描绘远大目标。

  

    评委英国威尔士科学院院士、卡迪夫大学教授拉尔夫·马丁(Ralph Martin)讲述了科研不仅仅是闷头做事情,也包括与人交流、展示成果、口头答辩、听取反馈。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于偶然,比如发现盘尼西林的发现过程。对于研究而言,找到一个好问题是最难的。

  

    评委香港科技大学周敬流教授鼓励大家多观察、不断地问问题。比如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是如何发生的?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他建议,把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不要过度追逐技术。只有关注问题本身,有了新的技术,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

  

    丘成桐叮嘱学生们,与大师交流,设定远大目标之后,则要实实在在地学习,尽快地掌握尽量多的基础工具。

丘成桐在总决赛答辩现场与各位嘉宾、学生互动。

    考试与做学问

  

    在今年的赛事中,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选手表现亮眼,展现出很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让丘成桐进一步思考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他对于培养优秀数学家有所考虑——中学培养兴趣;大学打好基础,接触各个学科,得到充分发展;进入研究院后做出第一流的研究。

  

    丘成桐呼吁,尽快改变中国基础教育刷题备考的方式,转而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好奇心,才能培养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下一代。 “做学问不是为了考试。我们要学习各种工具,也要增强好奇心,对学问有兴趣。”“创造性的想法与训练基本工具都要一同并重,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好奇心是人类前进最好的动力。”科学金奖得主、上海中学晁楚言提及,自己的父亲一直用这句话鼓励他对各种事物提问,培养他对事物的好奇心。本次竞赛他以“爬山虎攀爬形态建成的机制研究及植物茎尖向地性的发现”为题,探究爬山虎为何能够成功地攀爬墙面。在逛公园时无意间发现的生物现象,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研究过程中他利用解剖镜、显微镜、自动切片机等工具反复实验,成功探究出“爬山虎顶端具有正向地性”这个前人从未发现的现象。这不仅让他发现了植物进化的巧妙,其研究结果未来在园艺、农业领域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我的研究课题或许不是最难的,但它完全起源于好奇心,更反映出科学问题起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我想这就是科学最大的魅力。”

  

    丘成桐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这十多年来的成长,令人难以想象,优秀大学生的水平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研究生方面还不够。他希望,这项赛事能够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储备中国下一代科研人才,成为中国建设一流研究院的中坚力量。而学生们也要看到中国大学的进步,选择留在国内完成学业。

  

    “期望在中国本土能够做出世界第一流的学问,这是我们的期望,同时我们也有很大的信心能够完成它。”

责任编辑:杨逸凡

丘成桐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