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北大女院士: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沈渔邨

2005-03-08   北京大学搜索   阅读量:69

编者按: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这是女同胞的伟大节日。我们衷心祝愿北大的全体女同胞节日快乐。为了展现当代女性的非凡贡献和动人风采,我们特地推出了北大女院士专题。愿我们的女同胞得到更大的尊敬,愿我们的女同胞取得更大的成绩。执著之路赤子情怀沈渔邨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在苏联第一医学院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80年创建全国一流的精神卫生研究所,是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4名,包括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第一名博士生和第一名博士后,还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接受美国博士进修生1名。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执著之路赤子情怀沈渔邨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在苏联第一医学院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80年创建全国一流的精神卫生研究所,是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4名,包括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第一名博士生和第一名博士后,还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接受美国博士进修生1名。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沈渔邨教授是我国精神病学界的杰出专家。初中一年级时,“七七事变”的烽火蔓延到浙江杭州,她随母亲逃难到上海,寄住在父亲的朋友家。刚刚升入高三,“八一三”事件爆发了,她便去大后方的西南联大继续求学。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先修班,次年进入西南联大生物系。1946年联大返回北平后,她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1948年2月,她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由于参加社会工作暴露了身份,同年秋天,地下党组织决定她撤离北平,转移到解放区。这年年底,她提前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1年她获得留学苏联的机会,经过4年的学习,沈渔邨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并得到斯坦汉塔夫奖,她的照片还登在了苏联《火箭》杂志的封面上。回国后,她来到北医三院精神科,开始和同道们一起忘我的工作。60年代初沈大夫在充分阅读英、俄、德三国文献的基础上筹建了神经生化研究室,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临床工作上,她深切地体会到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因而十分注重病人的医疗环境,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为尽快控制精神病人的病情,她带头创立了人工冬眠疗法。“文革”后,她返回学校。面对原本底子很薄的精神病学科受到很大冲击的状况,她准备着手做两件事,一是编写一部精神病学参考书;二是结合中国农村精神病防治工作一片空白的实际情况,开展“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的试点工作。从1974年6月开始到1977年2月结束,沈大夫的带领大家完成了海淀区11个公社、19万农村人口中建立精神病人家庭防治网的工作。256位农村慢性分裂症患者得到了系统治疗,疗效和住院治疗相近。后来,这种郊区精神卫生保健模式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四川、山东、辽宁等地得到推广,更多农村精神病患者由此得到了科学的治疗。1979年,沈教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英国、丹麦、瑞士等国家的重点研究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到国际精神病学科和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她切实感到了关起门来研究的局限性,不走出去,不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就难以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难以完成尽快完善学科建设的目标。她牵头与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司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来中国支持精神卫生事业的开展,并在北京、上海建立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协作中心,先后争取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全国举办了30多次精神病学讲习班,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与协作。在国际交流协作中,她勇于承认落后,但从不自甘落后,始终以本国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为基点,以本单位研究工作的速度和成果赢得对方尊重。加拿大的林宗义教授1981年来精研所时曾介绍了他在台湾做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的情况,两年后,当他第二次来访时,见到沈教授主持下的研究成果—我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感到十分震惊。这是建国以来反映我国精神疾病现状的第一份科学资料。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沈教授作为知名学者应邀参加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做特约报告,在国际讲坛上讲述了这次流行病学调查和精研所抑郁症生化研究的结果,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会后,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地区代表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聚餐会,庆贺第一次有亚洲血统的精神病学家在这种规格的学术会议上应邀作特别演讲。而同时被邀请作特邀报告的另三位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己再版三次,共23次印刷,发行7万多册,发行量是国内同行书籍中最高的。先后获得卫生部优秀教材奖(第一版,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第二版,1990年)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版,1996年)。许多医学院校将其作为精神病学指定参考书。多年来,沈教授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77年当选海淀区人民代表,后又入选北医首批八大名医。86年被挪威皇家科学和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90年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选为通讯研究员,并连任4届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前任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司司长,现任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的N.萨托瑞斯回忆:“多年来我很高兴同沈教授一起工作,我不仅为她对卫生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惊人的工作能力深深感动,而且也对她的领导素质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了16篇。瑞士神经科学教育委员会基金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C.L.鲍丽斯这样评价她:“作为一百余篇科学论著的作者,沈教授的研究显示了她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深厚的基础。”沈渔邨教授是我国精神病学界的杰出专家。初中一年级时,“七七事变”的烽火蔓延到浙江杭州,她随母亲逃难到上海,寄住在父亲的朋友家。刚刚升入高三,“八一三”事件爆发了,她便去大后方的西南联大继续求学。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先修班,次年进入西南联大生物系。1946年联大返回北平后,她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1948年2月,她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由于参加社会工作暴露了身份,同年秋天,地下党组织决定她撤离北平,转移到解放区。这年年底,她提前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1年她获得留学苏联的机会,经过4年的学习,沈渔邨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并得到斯坦汉塔夫奖,她的照片还登在了苏联《火箭》杂志的封面上。回国后,她来到北医三院精神科,开始和同道们一起忘我的工作。60年代初沈大夫在充分阅读英、俄、德三国文献的基础上筹建了神经生化研究室,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临床工作上,她深切地体会到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因而十分注重病人的医疗环境,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为尽快控制精神病人的病情,她带头创立了人工冬眠疗法。“文革”后,她返回学校。面对原本底子很薄的精神病学科受到很大冲击的状况,她准备着手做两件事,一是编写一部精神病学参考书;二是结合中国农村精神病防治工作一片空白的实际情况,开展“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的试点工作。从1974年6月开始到1977年2月结束,沈大夫的带领大家完成了海淀区11个公社、19万农村人口中建立精神病人家庭防治网的工作。256位农村慢性分裂症患者得到了系统治疗,疗效和住院治疗相近。后来,这种郊区精神卫生保健模式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四川、山东、辽宁等地得到推广,更多农村精神病患者由此得到了科学的治疗。1979年,沈教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英国、丹麦、瑞士等国家的重点研究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到国际精神病学科和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她切实感到了关起门来研究的局限性,不走出去,不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就难以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难以完成尽快完善学科建设的目标。她牵头与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司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来中国支持精神卫生事业的开展,并在北京、上海建立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协作中心,先后争取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全国举办了30多次精神病学讲习班,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与协作。在国际交流协作中,她勇于承认落后,但从不自甘落后,始终以本国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为基点,以本单位研究工作的速度和成果赢得对方尊重。加拿大的林宗义教授1981年来精研所时曾介绍了他在台湾做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的情况,两年后,当他第二次来访时,见到沈教授主持下的研究成果—我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感到十分震惊。这是建国以来反映我国精神疾病现状的第一份科学资料。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沈教授作为知名学者应邀参加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做特约报告,在国际讲坛上讲述了这次流行病学调查和精研所抑郁症生化研究的结果,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会后,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地区代表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聚餐会,庆贺第一次有亚洲血统的精神病学家在这种规格的学术会议上应邀作特别演讲。而同时被邀请作特邀报告的另三位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己再版三次,共23次印刷,发行7万多册,发行量是国内同行书籍中最高的。先后获得卫生部优秀教材奖(第一版,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第二版,1990年)和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版,1996年)。许多医学院校将其作为精神病学指定参考书。多年来,沈教授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77年当选海淀区人民代表,后又入选北医首批八大名医。86年被挪威皇家科学和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90年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选为通讯研究员,并连任4届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前任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司司长,现任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的N.萨托瑞斯回忆:“多年来我很高兴同沈教授一起工作,我不仅为她对卫生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惊人的工作能力深深感动,而且也对她的领导素质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了16篇。瑞士神经科学教育委员会基金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C.L.鲍丽斯这样评价她:“作为一百余篇科学论著的作者,沈教授的研究显示了她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深厚的基础。”
沈渔邨
中国工程院院士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家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