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精神医学大家说之沈渔邨

2022-02-09   澎湃新闻   阅读量:309

    引言:中国精神卫生靠着一代又一代精神医学大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蓬勃发展的精神卫生丰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其中有:中国精神医学的首位院士沈渔邨,著名心理学家龚耀先,精神病理学专家许又新,桃李满天下、育德又育人的杨德森,司法精神医学大家刘协和,精神药理学大家舒良……

全心奉献,永不言休

一一精神病学家沈渔邨教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张维熙

    沈渔邨,女,浙江杭州人,1924年2月出生,1944-1946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读生物系。1946-195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期(五年)学习。1951年6月毕业。1951年9月-1955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读研究生,毕业时获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医学院精神科从事精神病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3-10月,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在丹麦、英国、瑞士等国家精神病学科研机构工作。1980年,建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所长、教授。1982年,建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中心并任中心主任。1993年,任原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获挪威科学和文学国外院士学衔。1990年,被聘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通讯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届评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沈渔邨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精神病学家, 20世纪50年代,沈渔邨教授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约束患者的旧的管理模式,创立了人工冬眠新疗法,为控制患者兴奋、实行开放管理创造了条件。

    20世纪70年代,她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的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并获得成功,为精神科医务人员和设施极为匮乏的我国农村创建了一个有效的服务模式;此项成果荣获原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已在国内推广,为国际所公认。

    她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先进方法,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首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得以迅速与国际接轨。该项研究于1985年获得原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WHO于1995年将其全部研究资料用英文出版。在此期间,她还率先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以及开展了抑郁症患者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制研究,上述课题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于1993年获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沈渔邨教授还主持进行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在对不同民族酒瘾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于国际上首次发现我国蒙古族为乙醇脱氢酶遗传多态不同类型,提出了遗传生化机制新观点,并经原卫生部评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渔邨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名师出高徒,她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国内的学科骨干。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精神病学专业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沈渔邨教授学术著作颇丰,由她主编的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已出版3版,其中第1版获原卫生部优秀教材奖,第2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第3版获原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她主编的《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二等奖。

    沈渔邨教授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12月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国内外的兼职曾有: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连任四届),世界心理康复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原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美国《生物精神病学杂志》编委。1959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世纪90年代被北京医科大学评为首批8位名医之一。1997年,沈渔邨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第一位精神病学家院士。

    沈渔邨教授从事精神病学事业50余年,但她为医学事业继续奉献的激情不止。她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著书立说、筹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仍然是我国探索精神科学道路上的最活跃、最努力的人物之一。

    沈渔邨守望精神家园

    健康报记者

    金永红

    采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沈渔邨院士很不容易,因为她太忙,又不健谈,一开口谈的都是工作,使记者很难了解她的生活侧面。只有当记者和她一起选照片,和她的同事谈及她时,才了解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沈渔邨。

    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台演讲

    沈渔邨教授是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也是(当时)我国精神病学领域唯—的院士。早在1986年,她已被挪威皇家科学和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她告诉记者,不久前,一位外国朋友对她说:“沈教授,你现在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一点不像20多年前那样了。”沈渔邨教授说,当年去国外开国际会议和学习时,她的英语讲得磕磕巴巴的。然而通过20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对外交流,如今她已成为能把握国际精神病学发展脉络的顶尖人物。走到这一步,不是因为她英语越说越流利,而是40多年来她在中国精神病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1951年,沈渔邨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学苏联。经过四年学习,她以优异成绩获得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的医学副博士学位,并得到斯坦汉塔夫奖,她的照片还登在苏联《火箭》杂志上。

    1979年,沈渔邨教授赴英国、丹麦等国家参观学习。这次学习,使她深切感受到我国精神病医学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再不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就很难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

    回国后,她牵头开展了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精神疾病现状的资料。1986年,沈教授应邀参加了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此次和她—起做报告的另外三位外国专家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她报告的内容正是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抑郁症患者的生化基础研究。会后,来自韩国和日本等亚洲代表激动地自发组织了一次聚餐会,庆贺第一次有亚洲代表在如此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上演讲。

    不是外交家的外交家

    走进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以下简称“精研所”)门诊大楼,便可以看见—块“菲迪亚一北医大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室”的纪念碑,该实验室是精研所与意大利菲迪亚药物研制中心共同建立的。据沈渔邨教授介绍,这只是众多国际交流项目中的一个。

    从1980年开始,沈渔邨就积极倡导国际学术交流与协作。在她的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20年来,协作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致力于提高国内精神科医生专科学术水平,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30多次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讲习班,如精神药理学、司法精神病学、身心医学等。为提高综合医院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提高人们对灾后精神救援的认识,协作中心还开展了相关培训。

    1982年,北医三院精神科建成了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独立机构一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当时,全所只有几万元研究经费,技术骨干也需要培养。作为所长的沈渔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意大利菲迪亚药物研制中心、日本浅井医院等机构合作,为精研所引进了先进设备,建立了先进实验室,培养了多位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精研所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当国际友人来所里访问时,沈渔邨教授把他们带到实验室,告诉他们精研所计划开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实验,以及遇到的困难。通过解释和分析,争取到了国外朋友的许多支持。而沈渔邨教授说,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支持精研所,是因为他们了解中国医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看到精研所一个个交流成果,许多国内同行都非常钦佩沈渔邨教授超凡的外交能力。一位曾经和沈渔邨一起出国开会的精神科医生告诉记者,沈渔邨教授一到会场,就像一位外交家。但在采访沈教授时,她却一再说:“我不是外交家,我也不会什么外交手段。是我们的工作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和支持。”

    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采访沈渔邨教授时,记者常听到她说:“人家做过的事情我们再做,就没意思了。”可以用一句现代用语诠释这句话的含义——她有极强的超前意识。

    沈渔邨教授的这种超前意识使她拥有许多“第一”。她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精神病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她曾是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批八位名医之一,她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有许多方面和“第一”有缘。

    1974年,沈渔邨教授从干校重返北医三院时,国际精神疾病管理模式的变革刚刚起步,她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为使广大农村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的机会,她用了三年时间带领科室的同事在北京海淀区19万农村人口中创建精神病患者家庭社会防治网,这在国内外是首创。

    据沈渔邨教授说,为完成这项工作,他们风雨无阻,有时遇到大雨、洪水,鞋都被冲走了。她在乡间小路上骑自行车,摔下来好几次。但通过社区的宣传教育和基层医生的培养,乡村的精神病患者走出了关锁他们的黑屋,重返社会。

    为了尽快缩小我国精神病学与国际的差距,使基层的精神科医生及时了解世界精神病学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她发起并主编的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第1版、第2版、第3版先后获得原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原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奖等。

    而在精神病学的实验室研究方面,她也有极强的超前意识,无论是1986年在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上所报告的抑郁症患者的生化基础研究,还是她在精研所开展的酒依赖患者分子遗传学研究,都站在了精神病学的前沿。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10.jpg

沈渔邨院士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12.jpg

    1982年,沈渔邨(二排右七)参加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第四次会议暨西南讲习班留影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18.jpg

    1983年5月,沈渔邨在上海参加有WHO专家参与的全国基层卫生保健心理社会因素讲习班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25.jpg

    1988年7月27日,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沈渔邨教授荣任挪威科学文学院院士授证仪式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32.jpg

    1989年8月17日,沈渔邨陪同外国专家参观杭州精神病院。右起:沈渔邨、严和峻、WHO总部N. Sartorius、西太区精神卫生顾问Shinfuku(左一)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38.jpg

1989年9月9日,沈渔邨参加北京医科大学授鲍丽丝博士名誉教授仪式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43.jpg

1990年,沈渔邨被授予美国APA国外通讯院士。学衔、证书及证章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50.jpg

说明: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178/494/452.jpg

    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 年》第十章第二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沈渔邨
中国工程院院士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