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2023-10-06   新华社   阅读量:382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新华社记者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吊唁(6月28日摄)。新华社发(辜鹏博 摄)

    今年6月,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他站在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说:“尊敬的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

    这一幕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世界。记者近日电话回访了拉库托松。“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马达加斯加就没有杂交水稻。”他说,中国的杂交水稻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逐步摆脱饥饿,也让世界相信饥饿终将被消除。

    这是6月21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一粒中国的稻种,需要经过品种选育、外来物种侵害风险分析、审定等环节后,才能从北半球的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田来到南半球的岛国马达加斯加落地生根。目前,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引进种植中国的杂交水稻。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7年,由湖南省农科院牵头、袁氏种业公司参与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

    袁氏种业公司非洲地区负责人张立军介绍说,马达加斯加作为该公司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所在地是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中国专家们分析了二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基本情况后最终选定的。

    除设立和运营该示范中心外,中方还派出专家前往马达加斯加。2008年,胡月舫以杂交水稻技术专家的身份来到该国,着手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

    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左二)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交流。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农作物。由于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该国的稻米产量始终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的口粮需求。”胡月舫说,为了找到适应性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他和技术团队几乎跑遍了这个岛上所有的水稻种植区。

    在胡月舫和其他中国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到2022年12月,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约7.5吨。

    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马义奇镇的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当地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内收割水稻。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口感让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非常受欢迎。”马达加斯加一家私营农业企业负责人安德烈说,“2010年起,我们与袁氏种业合作,向当地粮农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在收获季回收粮农所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往马达加斯加各地。”

    中国还持续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其加强杂交水稻相关农业能力建设,助力非洲国家减贫。

    6月20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与翻译在一处杂交水稻田考察。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2018年,中国农业专家组将东非国家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宁加4村确定为该省的首个水稻减贫示范村。目前,该村已成功种植8季,累计种植380.64公顷,总产量4104吨,户均增收达9840美元,全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20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中马双方技术人员合影。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43岁的村民恩根达库马纳·夏尔说,过去,他种植的本地水稻产量低,收入有限。通过杂交水稻的种植,他不仅盖起了新房,还扩大了种植面积,每年收入也明显增加。今年,夏尔又开办了一个大米加工坊,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提高了经济回报,并为周围的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根据中布两国政府协议,中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已派出6批60人次专家奔赴布隆迪执行农业技术援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