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国家航天局消息称,嫦娥六号计划明年前后实施发射,开展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科研。从嫦娥奔月神话到嫦娥探月计划,“嫦娥”的霓裳到底来自人间还是月亮?有时候传奇与事实竟然有神一般的关联,因为中国科学家正在实验以月球土壤为原料,制备岩石纤维,实现就地取材、结绳成衣,为航天员甚至月球基地提供“衣食住行”之首,以及其他功能性“建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月球样品接收仪式近期在位于东华大学的“地外纤维实验室”完成,朱美芳院士郑重接过38万公里之外的珍贵“土产”,相关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实验室瞄准仿月球环境下的月壤纤维成型这一难题,充分发挥纤维学科特色优势,组织团队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尝试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让石头成“纤”,为“嫦娥”做衣。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千年浪漫即将照进现实,中国人登月进入了倒计时。那么,未来的月球实验室、基地建设,甚至是人类常住月球,这些任务如何一一实现?月球身上都是“宝”。月球土壤是月球表面最主要的原位资源,如果能把月壤转化为高性能纤维,不仅能够实现月球资源的就地使用,还可以满足月球基地建设对所需结构和功能材料性能的需求。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地外纤维实验室”负责人朱美芳透露,团队将通过模拟月球真空、微重力等极端条件,制备月球玄武岩纤维,同时开展纤维性能全面评估,逆向优化纤维成纤条件,实现月球原位资源成纤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式进展,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任务提供技术储备和纤维结构材料支撑。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
据了解,作为月壤中的矿物,玄武岩在月球表面广泛存在,月球玄武岩纤维的制备原理与地球上的玄武岩纤维制备原理基本类似,包括粉碎造粒、化学处理、熔融纺丝,以及后处理加工等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月球玄武岩纤维可能具有更高的耐热性、更强的抗辐射性能,以及更高的强度和模量,这类特殊纤维有望在太空探索和空间居住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具有独特性能的防护服、线缆、缆索等。
在我国探月工程中,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对于样品的研究随即展开。经国家航天局批准,自2021年7月12日发放首批月球科研样品以来,已经向约百个科研团队发放5批样品,共计发放200份左右超过65克,并已有60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我国科研人员处理月球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