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做客“上证·院士说” 论道纤维材料与智能传感

2024-12-25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阅读量:1467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曾庆怡)12月23日,由上海证券报联合权威机构、顶级专家资源主办的第五期“上证·院士说”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做客“上证·院士说”,发表了题为《纤维材料与智能传感》的主旨演讲。

第五期“上证·院士说”活动现场。汪茂琨/摄

    纤维一般被认为是具有足够的细度(直径<100μm)和足够长径比(长度/直径>1000),具有定向导向性、可编程性、可柔性加工的物质。

    根据来源和制造方法的不同,纤维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其中,天然纤维包括棉、毛、丝、麻、竹等,化学纤维则包含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朱美芳介绍,我国化纤产量目前占世界总量约70%,其中涤纶、锦纶产量占比更是达85%以上,高感性、多功能纤维也已实现产业化,并逐步领跑世界。当前,我国化纤产业形成了“应用基础-关键技术-前瞻技术”的系统科研与工程体系,建立了分别以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的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朱美芳院士发表主题演讲。汪茂琨/摄

    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在朱美芳看来,纤维材料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加速面向智能化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后,她分享了导电、传感、致动、声学等功能纤维和智能纤维方面的学界研究案例,例如半导体纤维器件的连续化制备、压电纤维声学传感器、被成功植入航空发动机试验件的PEEK纤维织物、超薄高强耐久制氢用纤维隔膜等。

    “柔性智能传感器逐渐向高集成、可检测人体生理信号等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在神经接口、疾病诊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朱美芳还重点介绍了智能传感纤维,即通过杂化技术及结构设计,集感、存、算、馈功能于单根纤维上,实现智能传感纤维与器件的构建。

    展望未来,纤维创新将向何处去?朱美芳表示,未来的纤维,将实现从“小纤维”到“大纤维”的转变。“大纤维”将实现“功能性、集成性、智慧型、导电性、响应性”五位一体,其内涵是基于材料、电子、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以智能化、超性能、绿色化为特征,具有多功能、多结构、多材料特性。这种“大纤维”,是能对传统产业集群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变革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纤维。

    本期“上证·院士说”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了申达股份、森泰股份、再升科技、开润股份等10余家上市公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华安证券、方正证券等10余家金融机构代表,以及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商会协会代表到现场参与。与会代表分别围绕柔性触觉传感器、纤维电子材料、高性能纤维的技术突破等话题与朱美芳进行互动问答。

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齐劼人发言致辞。汪茂琨/摄

    “每次举办‘上证·院士说’,只要活动主题与企业所在领域相关,总有上市公司企业代表不远万里赶来参会、和院士探讨核心技术问题,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上海证券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齐劼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A股科创企业利润和市值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只有在‘硬、卡、替’上下功夫,科技型企业才有未来、才能做大做强。上海证券报将一如既往搭建好‘上证·院士说’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好上市公司等的科技研发诉求。”

    齐劼人介绍,上海证券报是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也是以开放、分享、共赢为目标的资本市场综合性服务平台。近年来,上海证券报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招大引强”添砖加瓦,为上市公司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助力,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上证·院士说”是上海证券报着眼于平台功能而打造的重点品牌,旨在让院士讲深、讲透科学家创业的问题,为资本市场各方穿针引线、搭建舞台,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上证力量”。

    “上证·院士说”活动未来将继续邀请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专家,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分享新技术、新思想、新趋势,致力于打造资本、科创、产业相结合的高端交流平台,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曾庆怡

朱美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