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陆梓华这样刻录:“63年前,上海徐汇中学一名16岁高中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慨,为没有一条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而遗憾,并决心奋发读书、为国争光。若干年后,这个少年成了那个写定律的人。”
她笔下的那位“写定律的人”,就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为此,9月20日在曾经是马相伯先生故居的徐汇中学校区,以初一(6)班为主体,举行了《国家之光:致敬徐汇中学杰出校友褚君浩院士》的主题班会,笔者和各年级学子代表应邀出席,主题班会由郑静洁老师主持。
9月15日,新民晚报发表褚君浩院士的追光主题报道
9月20日,徐汇中学以晚报报道为依托、举行国家之光主题班会,致敬自己的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
在主题班会前的周末,学子们已经在徐汇中学刘晓艳书记的布置下通读了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主题报道——《追那道看不见的光破世界级物理难题》。
徐汇中学刘晓艳书记(左)和郑静洁老师交流品读晚报的心得体会
主题班会上,学子们畅所欲言、积极交流;笔者也应邀进行了互动和点评。以下是代表性的意见和读报心得:
初一(6)班徐绎皓: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我读新民晚报后的心得体会。之前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爸爸在看新民晚报。突然,爸爸对我说:“徐绎皓,你过来看,这篇报道介绍的是你们徐汇中学的杰出校友啊。“我跑过去,看到报上的褚君浩院士,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报道。褚君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红外光电子学物理学家,1966年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上海梅陇中学当物理老师。1978年,他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200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像晚报标题那样,褚君浩院士坚持不懈地追那道看不见的光。1962年高考时,褚君浩只填报了一个专业——物理。用褚君浩院士的话来说,就是“当时我的想法就是,非物理系不上“!虽然褚君浩院士从本科到毕业始终偏好的是理论物理,但是,他还是决定跟随汤定元先生踏上红外科研之路。汤定元先生给褚君浩布置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要测量出碲镉汞红外本征光吸收光谱,这个难题还没有人攻克过。在师徒的努力下,他们成功了。他突破自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部委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0次;培养70多名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正如褚院士说的,“年轻人,如果你对某个方面特别有兴趣,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发扬下去。”褚君浩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坚持”这个词的意义:只要你有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什么事都能做好。我们徐汇中学作为科创特色学校,褚君浩院士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爸爸经常跟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并且要坚持下去,做到最好,就能成功。我从小练习书法,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我一直坚持练习,尽管现在上了初中,学业繁忙,作业变多,我还是会抽出时间练习,我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性。看完这篇报道后,我被褚君浩院士的经历深深感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提笔写下了“追那道看不见的光”这几个字。在褚君浩院士的心中,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曾经留学的德国,无论是作为研究生还是导师,他始终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即使已经年近八旬,仍然坚持科普,用心面对每一次讲座。爸爸也一直对我说,要树立远大理想,首先要胸怀家国。我认为——褚院士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他是追求极致的物理学博士,坚持不懈的科学院院士,更是一位怀着赤子之心的中国科学家。
预初(12)班秦义云:我作为徐汇中学的一名新生,看到徐汇中学老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红外光电子物理学家褚君浩爷爷的成长事迹,心中既感动又崇敬。为了追上那道光,让中国人的名字写在红外线物理定律上,更为了让那道光为国为民所用,褚君浩爷爷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为了攻克这道世界级难题,褚爷爷反复试验,从不轻言放弃。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他曾有机会赴美攻读博士,且一年的津贴是留在国内的20倍,但褚君浩最终选择了留在国内的技术物理所,经过自强自立的研究发展,最终让红外线领域不让外国人有“卡脖子”的机会。我一定要多学习褚爷爷自立自强的精神,长大后也能成为研究生产国之重器的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我的力量。我会继续积极品读晚报。
预初(7)班李思谙:看了晚报褚院士的报道很感动!褚院士面对不可能的任务,一次次实验的失败并不能动摇他的信念,少年时在纸上写下的感慨和梦想,使他更加坚定。少年的梦想,有时像“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有人放弃,将梦想视为一种臆想;有人坚持,将进取变成一种信念。褚院士就是后者。他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明白努力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巴金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正因如此,苦心研究红外光的褚院士终于成功了。看了褚院士故事,同为徐汇中学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更要学习褚院士这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预初(1)班姜昱:品读晚报,感触最深的就是——研究看不见的光和自身发出的光。当我了解到,我国著名红外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是我们徐汇中学的优秀校友和学长时,感到特别振奋特别自豪。从中学到大学、从教师到科学家,褚爷爷始终保持着对学习和阅读的热爱,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他追求卓越,做事情一定要做到极致。他的研究成果用在我国登月工程中,很多技术让我国不再受到西方“卡脖子”的影响。我为他坚持不懈努力为国争光的精神所打动,想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更应该努力克服和积极应对。我要像褚爷爷求学时期一样,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不为困难所打垮,一直坚持到成功。同时,还要像褚爷爷一样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张弛有度,不做书呆子,努力为祖国读书、为祖国争光。感谢新民晚报陆梓华老师的精彩报道。
初二(4)班刘佳怡:作为一个初中生,我对褚君浩院士的研究成果深感敬佩。他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发展中,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创是一项需要持久耐力和坚持不懈的工作。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他们经常会面临一连串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科创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在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时,不同领域的专家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能够汇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推动科创的发展。总之,褚君浩院士的科学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红外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激励着我要勇敢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国家将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一(4)班唐杨壹:褚君浩院士是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物理公式的人,他是我们徐汇中学的著名校友,当我通过新民晚报报道知道这段历史的时候,敬仰和自豪油然而生。褚君浩院士高考时因为作文偏题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被上师大录取,但是这个结果并没有改变他对物理的热爱,对自己用“做,要做到极致”的严苛,多年持之以恒完成了对热爱的致敬。看到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从内心发出的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是喜欢物理学科的人共同特点,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能在挫折面前保有如此的热忱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褚院士在16岁时写下感慨,用行动点亮了“看不见的光”。这不就是我要学习的精神吗?我们都应该有凌云之志,更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坚韧不拔。向杰出校友致敬,追梦吧,少年!
初一(6)班苏子桐:我们所在的徐汇中学,简称“汇学”,创办于清朝道光三十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百年前的汇学,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新式学校之一,一直引领各项学科新风尚。现今,汇学形成了“科创特色”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科学工程类课程上,涵盖科学、技术、工程、物理、数学等领域,也依然站在领先的高地。作为一名汇学学子,我们很幸运,沐浴在汇学浓浓的科创氛围中,在学习规定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科学工程类课程包括物理知识的熏陶,这也使我们对科创类课程、物理知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初一(6)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许静妍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在拓展课、特色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在课余时间里,大家相互切磋,科学思维得到了提升,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在我们班中形成了爱科创、勇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此给大家分享两个我们创新学习实践的小案例:
有一次在特色课上,老师问我们“什么是光源?”同学们给出了许多答案,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萤火虫,还有的说是手电筒。但老师准确地告诉我们:“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亮的东西不都是光源,像太阳这样能够自行发光的才能称之为光源。老师又问我们:“光一定沿直线传播吗?”大部分同学答:是;有几个答:不是。老师现场演示给我们“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两种界面上就会发生偏折”。老师告诉了我们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同学们感觉真是神奇!打破了我们的惯性思维,光的传播是可以拐弯的。那几天放学回家,同学们都试着做这个光传播的小试验,亲身体会光“拐弯”的奥妙。
在“未来工程师大赛活动”中,同学们经过上学期的初步了解,大家在这学期踊跃报名,在学校的倡导和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反复思考、讨论、精心准备自己的参赛作品。其中有一组同学的作品很有创意,也很有趣,她们结合生活实际和环保理念,创作出了以鲸鱼为设计原型的“轻量座椅”。这款轻量座椅的主体结构参考了现实中深海蓝鲸的样貌,椅面上有一些镂空的小设计,来源于虎鲸身上的花纹和鲸鱼呼吸产生的小喷泉,椅背则按照鲸鱼尾巴的外形设计,整个椅子描绘了一个鲸鱼在海面呼吸,露出尾巴的画面。这样的设计呼吁人们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鲸鱼。这个作品的作者还自豪地说:座椅虽轻但受力强度很高!
像这样有意思的创新实践活动,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们通过课程和活动,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力量,更激发了大家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科学探索的精神已经埋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虽然我们目前校区实验室条件有限,初二才正式开启物理课程,但是我们已经接受到了一些关于物理知识的汇学课程,通过点点滴滴知识的积累,激发了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总校校区有很多更加先进的科学实验设施,比如曾宪一校长重点介绍过的——汇学天文台、火星车探测VR体验课程、轨道交通调度实验室、太阳能实验室,等等。期待后续回到总校,我们能够在更多实验设施的浸润下,学习更多的物理课程,继续去探究物理世界的奥妙,在科学的大海中遨游!
主题班会结束后,作者(右一)和徐汇中学品读晚报积极分子合影留念
(作者: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