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杨卫院士:漫谈我的两个机器人课题研究

2023-09-13   中国科学报   阅读量:168

    2018年卸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后,我回到浙江大学回归科研,主要指导年轻师生。我们最近做了两个关于机器人的课题,非常有趣。

    一种是可以在深海下“存活”的软体鱼机器人。我们知道,要在深海生存,往往需要一个厚厚的防护壳,以抵御深海压强。可是在海底有一种鱼叫作狮子鱼,它可以在8000米的深海自由地游弋,而且它的身体非常柔软,姿态万千。

    我们发现,深海狮子鱼与一般的鱼相比有几点不同:一是它没有“空腔”、没有鱼鳔,全身肉乎乎的;二是它所有的骨头和刺又细又长,非常之柔软;三是它的头骨不是整片状的,而是由细小的骨架组成,并被一团软软的琼脂包裹在一起,肉嘟嘟的头形似狮子,和金鱼的头也非常相似。

    狮子鱼得益于它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无惧深海高压。唯一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软硬体的交界面,其硬度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狮子鱼的策略就是把身体中硬的部位化整为零,并用柔软的机体连接在一起。

    借鉴了狮子鱼在深海的生存智慧,我的学生李铁风,带领一群年轻的学生做出了“软体机器鱼”。它内部装有各种柔性材料制成的各类装置,如摄像机和电池包等。后来我们把软体机器鱼放到了水深达109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验证了它的性能。这个项目将来有望进一步推广,比如可以在无人船舶中使用。

    另外一个项目是足式机器人,是我刚培养的一位博士生,他在大概4个月前刚刚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目前人类研制的各种足式机器人,奔跑速度始终达不到同等重量动物的奔跑最高速度,只能达到它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分析来看,人类研制机器人所能使用的材料和部件,从能量密度的角度是比一般动物的肌肉还要高的。为何无法达到动物的奔跑速度?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关键原因。

    一是在控制方面,我们没能做到像动物那样的协调控制能力。动物具有奔跑本能和长期学习的经验,但人类研制的足式机器人每一步都要“学习”。因此必须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对动物的经验进行学习,就像AlphaGo一样,使其一遇到具体情况,马上可以条件反射般地做出步态变化。

    二是需要利用耦合力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惠更斯耦合摆,无论给出什么样的初始的条件,它最后都能统一协调成一种最优的步态。我们认为它符合本征动力学的理论。在这种理论的驱动下,我们研制了两代足式机器人。最近我们正在重新设计新一代足式机器人,它将可以以10米/秒的速度——接近顶级百米运动员的速度进行奔跑。

    (作者系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赵广立根据其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的报告整理)


杨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