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机械学院丁汉院士领衔“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教师团队入围。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教师团队是在熊有伦、李培根院士指导下,由丁汉院士领衔、老中青传承,形成的一支“凝心聚力、培根铸魂、面向需求、开拓创新”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主要成员涵盖机械学院老中青各梯队共计39人。
近五年,团队解决了我国“三航两机”领域十余项“卡脖子”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团队成员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重点人才15人,长期从事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团队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教学及研究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智能制造研究,主持了数字化制造领域首个973项目,获批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并实现二期滚动支持,获批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最近两次评估优秀);2021年获批机械学科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并开展系统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本,发扬机械学院“STAR”团队文化,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熊有伦)、“全国模范教师”(何岭松)等育人模范,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团队秉持“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大工程观”教育思想,培根铸魂、拔尖创新,形成“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卓越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制造强国战略,团队提出“利用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实践平台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育人理念,实施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1233”新工科改革方案,在我国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新工科教育改革中起到引领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团队发挥机械工程A+学科优势,获批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机器人学”。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编著教材41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1项。
团队立德树人成效显著,近五年指导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全国金奖、银奖等国际和国家级奖项100余项;涌现出杨扬(东部战区某登陆舰支队首位女副作战长)、林建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大学生自强标兵)、李淼(2020年创新创业英才奖,全国10人)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8、202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3)。
聚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研究前沿,团队建立了大型复杂曲面零件高效高精加工理论与技术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重点型号的研发列装和重点工程建设。面向“三航两机”复杂曲面零件制造重大需求,创新性提出了机器人自律加工新原理与新模式,建立了大型复杂曲面零件高效高精加工理论,为实现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精度保障与性能调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团队科研工作得到CIRP主席、美国三院院士等国际著名学者和顶尖科研机构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享誉中外的“华科大品牌”。
针对我国航空/航天/航海、能源、运载等行业所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团队开发出国产化工艺规划软件TurboWorks与曲面检测软件iPoint3DBlade,研制了系列化的大型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测量-加工”一体化首台套重大装备,支撑了航空发动机叶盘叶片、复杂薄壁构件、大型导流管等关键部件的生产,保障了航空发动机、大功率舰船推进器、嫦娥五号等10余个重点型号的优化设计与核心构件高品质制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机械工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团队打造“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国家重点行业和重大区域战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了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了2家驻外工研院,无锡工研院支撑“三航两机”等重大工程建设,广东工研院服务3C等支柱行业转型升级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团队转化发明专利120余项(金额超五千万元),孵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余家,服务企业千余个,培训企业各类技术人员1万多名。
团队深度参与抗疫和帮扶工作,研发抗疫急需设备80余台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现场考察并称赞团队“科技抗疫”。团队研发制茶装备在对口帮扶云南省临沧得到应用,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学员开设数控技术国际培训班,团队培训了10余个国家的近百名学员,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科技贡献。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教师团队获批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我校2023年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组织培育更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