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首届贵州科技节|郝小江院士:深耕植物天然产物研究 助力贵州科技闯新路

2023-08-05   天眼新闻   阅读量:76

    “对于许多科技问题,一代人只能开一个头。希望在座的年轻学者能够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在中长期发展中解决更多的科技问题。”郝小江说,未来,可将天然产物化学结合到多领域发展,助推“科技入黔”,助力贵州科技闯新路。

    8月4日,首届贵州科技节2023绿色及天然产物化学服务民族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以《植物天然产物研究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表学术报告。

    植物中究竟有多少天然产物?还能发现新的生源途径或新类型的天然产物吗?植物中天然产物结合及其功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知识研究体系进行预测吗?等等问题,都是郝小江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

    郝小江介绍了我国植物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模式,例如以新骨架、新结构发现为主的模式,以天然产物类型系统研究为主的模式,以植物应用背景为主的研究模式、以植物类群为对象的研究模式。对于多种类型的研究模式,郝小江表示,比起单纯讨论这些模式,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实现。

    对于如何突破植物天然产物关于生物活性的研究,郝小江提供了四种策略,即定向寻找有效民间民族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民间应用背景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借助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理生态效应、基于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郝小江举例说明,对于抗艾滋病药物研究,如何激活沉默的病毒并杀死是根治艾滋病的一个重要难题。国际上称为“shock and kill”策略。而在植物中发现了类似的机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该策略又叫做潜伏激活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口,对于攻克艾滋病毒有着关键性作用。

郝小江还介绍了创新型药物研究的过程,即先从候选药物中获得新化学实体,再加入天然/拟天然产物、天然药物分子、植物化学防御成分、分子探针等,获得先导化合物,然后从中发现新靶点、新机制、新骨架、新类型。

    “假设我们要从植物病害方面入手,就需要遵循以植物之道还治植物之身的策略。”郝小江介绍道,他与团队基于植物防御的抗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发现高选择性抗植物病毒先导物的策略。深入研究后,郝小江又发现了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的化学激活剂——靛红酮。经过田间试验证明,靛红酮可有效防控烟草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烟草斑萎病、桑叶白粉病等,并促进植物生长。

论坛现场

    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探针)可以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基于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郝小江表示,天然产物在进化过程中更容易结合到复杂的生物靶点,很容易进入细胞并产生生物效应,这些大多数与信号通路相关,是理想的小分子探针。标靶的发现与药靶确证,小分子探针二萜内酯S-3对若干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道路的调控。

    如何发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生物性意义是郝小江团队的主要目标。而揭示植物天然成分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合成途径则又涉及到生物活性与生态效应的研究,这是一种多学科分叉的模式,想要实现该目标困难重重。

    对此,在研究过程中,郝小江团队运用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借助小分子探针努力揭示调控细胞生命过程的未知机制,并发现潜在新靶点、新颖机制先导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潘晓飞 

    图/何晓璇

    实习生 徐蓓蓓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

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