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学人才交流学习,激发创新活力,7月31日上午,大湾区科学论坛分别在广州和香港举办第二届名师讲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围绕各自的创新成果与科研体会作主题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粤港澳青年展开交流,持续赋能大湾区科学事业发展。
梁振英:推进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
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今后,我们在进一步促进科研和应用要素跨境流动的问题上还要多做工作,要推进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培育人才、涵养人才、聚集人才是关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梁振英在致辞中表示,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和新生力量。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三地人才交流和合作,让青年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舞台上学以致用、逐梦、圆梦。他表示,大湾区科学论坛在香港成立办公室,将在香港开展工作,促进“9”和“2”之间的沟通交流,精准高效对接,寻找和调动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梁振英
钟南山:
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 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我国现阶段青年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为主题,在报告中向广大青年阐述他的“创新观”。
作为一名医生,钟南山院士罗列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非典”的治疗、癌症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用药案例,用以说明开拓、尊重事实、执着追求和协作是创新必备的几个素质。
他强调,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是兴趣,科研人应当具有使命感,将其发展为热爱,最后形成自我的追求,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他鼓励青年打破部分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将国家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使命感来源。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钟南山院士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发明或发现经过不同阶段的努力转化,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演讲后,香港会场学生代表现场提问,在临床创新研究中,学术界、工业界、医学界和政府应该如何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对此,钟南山以广州国家实验室为例介绍了多方协作的可行性。“我知道香港有很多很好的basic research data(基础研究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到临床试验是非常重要的。”钟南山指出,香港有很多很好的发明与发现,而广东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建设场地并作孵化,使得这些想法和发明变成实际的产品。在他看来,要充分利用香港、澳门以及广东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才能使得更多民众从中得益,这是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非常好的解决模式。
多位专家分享最新科学发现
探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设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和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以“从无创基因检测看产学研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分享把科学发现转化成医学技术的过程和挑战。
香港科学院院长 卢煜明
据了解,卢煜明研发的产前无创DNA技术是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从此,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仅需采取孕妇静脉血,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包含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可以从中得到胎儿的遗传信息,从而检测胎儿是否患三大染色体疾病。
卢煜明指出,在发展无创基因检测的过程有多个挑战,其中专利算一个。“你可以看到有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很多科学家在读书的时候其实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对知识产权怎么写,怎么保护是没有经验,因此我们希望到你们这一代的科学家,应该在本科生的时候开始要学习这方面。”
卢煜明鼓励青年人要从让千万人受惠的问题中寻找科研目标,关注日常生活,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共通性,重视知识产权、注重学术与产业协同,谋求湾区内部合作,促进科研产业化落地,进而为人类生命健康谋福祉。
广东省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为题,分享了脑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多重融合优势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广东省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旭
据张旭介绍,广东省中科院技术研究院坐落在珠海横琴,是国家发展湾区系列科技平台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在他看来,横琴拥有优异的科研和生活环境,可以同时发挥广东联结内地的优势和澳门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叠加人才政策支持,具有发展类脑智能的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上非常有特色,香港中文大学在很多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方面都非常有特色,也希望我们有更好的合作。”张旭强调了基础研究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鼓励青年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资源,看见融合学科碰撞出的无限可能性,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推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以“DNA信息存储:BT-IT交融带来的无限潜力”为演讲题目,分享如何用DNA信息储存来解决现有硅基存储数据所面临高成本、高能耗、寿命短的问题,介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新介质,将如何为指数级信息增长的人类社会提供无限潜力。
据了解,本次名师讲堂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的大力支持,也是大湾区科学论坛响应《南沙方案》,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发挥平台优势,促进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活动之一。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