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总装国防973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现任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曾任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叶培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叶培建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突出成就
叶培建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个分系统的设计,优化卫星总体方案,组织领导并参与攻克7项技术难关。主持制定了电测、力学、噪声、EMC、热平衡与热真空等大型试验方案,组织了全部工程实施,保证了卫星有很高的技术指标。主持修订了后续两颗卫星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卫星性能和水平,已实现了双星组网运行。主持制定了我国月球探测卫星技术方案。在航天计算机应用领域,参与开发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和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卫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物事迹
叶培建爱好众多,其中看书多是他最突出的特长,而记忆力好可以算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个特点了。他的家中藏书近千册,尤爱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二十五史》、《百科全书》这样大部头的书他存有上百部。读史令人明鉴,也许正是史书客观写实的一面,培养了他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以至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事。
超凡的记忆和流利的口才使他具有一副学者风范。作为中国科协高技术报告团成员,他经常把航天知识、卫星应用以及计算机知识向大众传播。他曾在北京市科委干部进修学院演讲6次。他给部队指战员讲;给贫困山区的干部和孩子们讲;给中学生讲;配合国际和平周,给北大、人大、北理工的学子们讲;给安徽蚌埠市全体干部讲;在中央电视台讲;1999年,他在中央党校给全体学员讲《航天与人类》,受到了高度赞扬。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安排在周日,因为他太忙,只能用自己的休息时间。
作为两总的叶培建,对队伍的管理以严格著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办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每天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顺序列出;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要到试验现场转一转。2000年的五一节,七天假,他和试验队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队伍的精神状态,在试验队里开展了“温暖工程”。队员的个人需求,他都要尽力而为,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靶场,他创造性地执行五院徐福祥院长关于型号研制的两个令,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为了强化“电测”这一关键工序,他编成“十好歌”在队员中广为传诵:
思想状态精神好,岗位责任落实好,
口令应答准备好,操作执行无误好,
判读数据及时好,表格填写规范好,
班前班后会开好,计划调度有利好,
问题归零认真好,政策兑现大家好。
2001年,国防科工委领导找到叶培建,要求他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从此,他与“嫦娥”结缘。“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只有一个轨道,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叶培建说。3年内要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航天器,可谓步步艰难!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叶培建心爱的妻子却不幸去世。他把悲痛藏在心里,忘我工作。要搞好卫星,得从源头抓起。叶培建说:“你想要吃好馒头,就要从种麦子抓起。”麦子的意思之一就是人才。叶培建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他手下每一个队员的特长、爱好和有趣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两个主要助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副总设计师和副总指挥,当时都只有32岁!
3年多来,叶培建带领年轻的研制队伍,先后攻克了月食问题、轨道设计、两自由度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为了确保测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叶培建带领设计师们四处奔波,万里跋涉,对所有要求测控的地方都进行了对接试验。为了解决太阳翼出现的问题,他带领技术人员连夜加班,从第一天早晨8点干到第二天下午。其实“嫦娥一号”卫星因任务重、时间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们有时候晚上10点下班,大家还开玩笑说:“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啊!”有时弄得叶培建都哭笑不得。
一天下午,用地面电给卫星做加电测试。突然间,电源控制器指针晃动了一下,从正常的五伏电压变成了十几伏——这个小小的变化马上引起了电总体组研制人员的警觉,因为过高的电压会一瞬间烧毁组装完毕的卫星!
马上停止供电!拔掉卫星与地面设备的接口后,总体室的研制人员开始单独检查地面设备。一次,没问题;二次,还没问题......难道,会是星上设备出了问题?研制人员在心里默默希望这个最坏的估测不要是真的。因为原定第二天星上设备要被转移到别处进行力学试验,万一此时星上设备出了问题,试验肯定要被推迟。此时,疑点开始瞄向星上设备。
但是,星上设备已经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而且此时给卫星加电很可能会损坏星上设备,无数人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关键时刻,叶培建决定,没有查清问题绝不给卫星加电,继续查找原因。经过讨论决定,一部分继续检测地面设备,另一部分人则着手应急预备工作。
凌晨两点,正当大家觉得有可能出现最坏结果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恰好从仪器边走过,无意中触动了电缆,电脑显示屏上的曲线竟然奇迹般上扬了!这说明设备接触有疑点!问题的根源终于浮出水面——一个地面设备上有接触不良的插座。但是,工作并没有就此打住。他们一遍遍地模拟接触不良的情况和恢复正常的状态,充分证明了问题只是由这个小小插座接触不良引起的。此时,终于能够停下来松口气了,“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张伍打量四周,眼前的一幕让他许久难忘:工作间隙的几个同事在试验台边的地上随便铺块海绵就睡着了,一晚没合眼的叶培建此时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窗外,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直刺苍穹。叶培建是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一肩挑”。作为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是继人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从此,他也有了“嫦娥之父”的美誉。
编辑:贾璇琦
校核:万金
图片及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