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走近院士|王运敏:不负青山探宝藏

2023-05-10   安徽日报   阅读量:871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原材料,既是民生的‘饭碗’,又是工业的‘饭碗’。”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运敏眼里,开采矿石如同收割庄稼,矿产资源具有与粮食同等重要的地位。

    王运敏院士开创的露天矿组合台阶式的陡帮开采工艺技术方法,已载入《采矿技术手册》和高校教科书。

    年近古稀的王运敏满头银发,略带皖北口音的谈吐里透着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和深邃。高中毕业后,他当过乡村教师、供销社营业员、生产队长,艰苦的农村生活锻炼了能吃苦、肯奋斗的性格,但他的心里一直埋藏着上大学的种子,因此在繁重的劳动间隙从未放松对知识的渴求。1977年,王运敏成功考取江西冶金学院采矿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批大学生。

王运敏院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采矿相似模拟试验系统开展科研攻关。

    进入大学,王运敏铆足了读书的劲头。宿舍晚上10点熄灯,他很少按时就寝,在校园路灯下学习、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誓要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大学四年,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982年毕业后,王运敏被分配到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全国唯一的黑色矿山研究院。当时,“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刚刚起步,王运敏满腹知识刚好派上用场。到研究院报到没几天,他便跟随老同志一起奔赴东北鞍钢矿山开展科研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运敏院士坚持深入矿井地下生产第一线,为矿山“号脉”。

    20多个小时火车再加上几个小时汽车,没有座位便铺上一张报纸钻到座位底下睡觉,王运敏没叫一声累;采矿现场离不开技术人员,抱着两岁半的孩子到工地指导,王运敏没喊一声苦。“一次出差三四个月,回到研究院,门卫都不认识了,不让我进门!”回忆往昔,王运敏满面轻松且自豪地说,“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测量数据、检测实验,有人说很苦很累,我没感到苦累,很快乐很幸福地就过来了。”从“六五”“七五”“八五”一直到“十四五”,王运敏扎根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主持参与一项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一步也没“挪窝”,年轻时吃的苦、受的累为开展科研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王运敏院士在岩石力学实验室开展岩石三轴力学实验。

    矿产资源露天开采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因此世界上90%左右的矿产资源都是露天开采。露天开采的矿石和剥离的废石,两者的比值叫“剥采比”。我国金属露天矿传统上全部采用缓帮开采,工作帮坡角8度至12度,采1吨矿石需剥离6吨左右的岩石。进入深凹后,剥离的废石逐渐增加,矿石产量持续降低,采矿的成本随之增长,这成为传统采矿方法无法逾越的难题。在“六五”“七五”期间,王运敏潜心研究露天矿陡帮开采理论和技术,研发出了组合台阶式轮流作业陡帮开采技术及设计方法,攻克了露天矿缓帮开采前期投资大、成本高、采剥失衡的难题,使生产剥采比下降40%到60%,让我国露天开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运敏院士在电镜实验室对矿石样品进行成像观察。

    运输是露天矿的关键环节,其投资、能耗、成本、人员等占全矿50%以上。露天矿的运输方式、装备水平及运输系统直接影响露天矿生产的经济效益。而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省、成本低、污染小、线路耐用、对气候适应性强等的优点,占我国大型冶金露天矿山运输总量的84%,已建成矿用铁路1290多公里。但是露天矿进入深部开采后,作业空间缩小,铁路运输线路难以继续延深、致使铁运采矿过早终结。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期间,王运敏带领团队提出了提高铁路坡度,增加铁路运输延深,发挥铁路运输高效节能环保优势的技术思路,通过实验室反复试验研究和大规模的工程验证,创建了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限坡从25‰提高到目前仍为露天矿铁路运输的最高坡度50‰,解决了深凹露天矿运输瓶颈问题,使我国深凹露天矿铁路运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运敏院士在国家铁精矿检测中心对比化验结果。

    随着矿藏上部资源开发逐渐结束,下一步就要转到地下开采。如何从露天开采平稳、高效、安全、绿色地转到地下开采,这是国内外长期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王运敏创造性地提出了“露天地下三阶段开采设计原理”。“我们把采矿过程分成露天开采、露天转地下、地下开采三个阶段。在露天转地下的过渡阶段,经济合理地给剥采比确定一个界线,界线以上露天开采、界线以下地下开采。”王运敏发明了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合理时机的确定方法,创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界线两步算法理论,并开发了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最佳经济深度相关可视化计算软件,解决了露天转地下时大幅减产或停产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矿山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开发。

    王运敏院士身后的马鞍山露天铁矿凹山采场,因铁矿石资源枯竭而“退役”,经过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现已华丽变身为地质文化公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运敏是国内最早关注采矿对环境“扰动”影响的专家,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积极推进矿山的绿色开发,攻克了多矿体露天地下时空同步高效绿色开采技术,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尾废处置、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集于一体,实现了矿山固体废料的协调高效利用和源头减量。他还开发了深部矿床上行式分层废石尾砂充填采矿技术,减少了支护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采矿效率,实现深部矿床大规模无废开采。

    王运敏院士在金属矿山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与科研人员探讨分析难选铁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课题。

    从安全开采到高效开采,再到绿色开采,王运敏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极富创新性。“矿产资源的开发,要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未来,我和我的团队还要努力奋斗,为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开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王运敏满怀憧憬地说。

    王运敏院士在金属矿山固废处置国家技术中心指导科研人员开展尾矿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研究。

    院士名片


    王运敏,1955年10月生于宿州市砀山县。金属矿开采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金属矿山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开发了陡坡铁路运输系统,构建了陡帮开采设计方法,提出了露天地下三阶段开采设计原理,创建了深凹露天矿生态绿色开发新模式,成功解决陡坡铁路、陡帮开采和露天转地下开采等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矿山高效开采、绿色开采、高效运输、灾害控制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和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专业手册2部、国家行业标准4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标兵、十三五钢铁工业科技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出品:安徽日报视觉新闻中心

    策划:刘浩 徐国康

    文字:张理想

    摄影:徐旻昊 徐国康

    视频:王珂

    编辑:马珺 琚常佳

王运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非能源矿产开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