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视频|重庆科学城隧道项目 为何能吸引院士专家“打飞的”来“把脉问诊”

2023-03-30   华龙网   阅读量:447

    重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独有的地形,造就了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拼搏精神。一座座穿山隧道,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壁垒,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院士行”会议现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钊 摄

    正在建设中的重庆城投科学城隧道,便是这种拼搏精神的又一体现。科学城隧道西起坪山大道与渝遂高速相交的西山立交,往东穿越中梁山山脉,止于内环红槽房立交。3月29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郑颖人及同济大学教授黄宏伟等专家,专程从外地前来,为重庆科学城隧道建设“把脉问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现场发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钊 摄

    因为“够难”

    此次杜彦良、郑颖人等院士专家来渝,参与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重庆市长大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保障战略研究》走进重庆科学城隧道项目,开展的“院士行”考察活动。

    为何会选择科学城隧道项目?原因之一便是这座隧道极具挑战。

    据科学城隧道建设单位重庆城投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城隧道属于特长特大断面市政山岭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沿线地形起伏,发育有18条断层;存在冒顶塌方、涌水突泥等潜在隐患,是全线控制性重难点工程。不仅如此,该项目与7条铁路相交,其中现有3条运营铁路隧道,下穿井西线铁路处,最小净距为7.1米,实施难度极大。

    同济大学黄宏伟教授直言,科学城隧道项目建设,几乎面临隧道穿越山体时能遇到的所有风险。“环境、断层、瓦斯气体、生态保护……”鉴于隧道建设运维难度大,黄宏伟提出科学城隧道打造“韧性隧道”的建议。

    “韧性隧道,首先要是绿色隧道、生态隧道。”黄宏伟说,其次,隧道不管是建设还是运营,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这需要研发基于新材料的韧性隧道结构,为未来隧道长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现场发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钊 摄

    因为“创新”

    项目建设难度如此之大,如何推进?技术创新是关键。

    “针对科学城隧道在重庆市建设的意义及特殊的地质条件,我们积极与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合作,联合申报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爆破荷载激励下腐蚀缺陷管道振动效应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等,为揭示城区隧道爆破振动特性、评价和控制爆破振动对既有建构筑物的有害效应提供技术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地下工程安全高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施工单位、中建六局科学城隧道一标段项目负责人说道。

    在工作施工作业中,也大量运用各种智能化技术设备,包括自行式仰拱栈桥、防水板铺挂台车、智能衬砌台车、智能湿喷机械手等。

    “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落后国外,项目建设,一定要注重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认为,重庆科学城隧道建设应注重地质勘探和安全问题,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技术保障;还要在设计中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让隧道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样,成为城市的风景线。

科学城隧道工程内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钊 摄

    因为“意义”

    “这个项目,一定要将重庆隧道的特征特点,系统化地梳理出来,为之后的项目建设运维管理提供前瞻性和引领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这样评价科学城隧道项目。

    记者从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目前,重庆在建长大隧道有科学城隧道、鹿角隧道、陶家隧道,金凤隧道等,预计“十四五”时期,还将新增一批穿越中梁山、铜锣山、缙云山、明月山的道路及轨道特长隧道。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杜彦良仔细聆听了重庆大学团队详细汇报了《重庆市长大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保障战略研究》项目研究背景、目的及初步成果。在他看来,开展长大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保障战略研究,对于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隧道和安全运营是当下社会热点和焦点,也是隧道工程安全与减灾战略的重大课题。

    重庆长大隧道如何建设?杜彦良建议,系统梳理重庆隧道的特征,建立长大隧道数据库,为后续施工以及后端运维、管理提供参考;聚焦安全、绿色、智能、韧性、人文景观等问题,研发一批代表未来发展的新技术,如推进无人化、少人化技术,形成全链条的智能化施工,进一步提升重庆隧道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董进/文

郑颖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岩土工程专家
杜彦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道路与铁路工程专家
  • 郑颖人
  • 杜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