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在科技征途上他无穷地探索

2017-07-25   中国青年网   阅读量:417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我要在我有生之年无穷地探索,为祖国的经济腾飞贡献全部力量。”这是我国稀土永磁电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阳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原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唐任远教授的座右铭。

唐任远(左三)在国内首台稀土永磁电机试验现场(资料片)

    唐任远出生于1931年,他创造性地开拓了稀土永磁模拟与设计理论、三维电磁场理论与计算方法、优化和仿真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稀土永磁电机和大型电力装备的开发和生产,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关键。在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中,20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国际水平、国内首创,创效益1.3亿多元,创汇近2000万美元。由于在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突出贡献,唐任远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研制国内首台稀土永磁电机

    那是1978年冬,一机部(第一机械工业部)有一项为上海机械学院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研制一台3000瓦每分钟2万转高速发电机的任务,有关部门跑遍上海一些实力雄厚的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结果失望而归。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当时尚属“第三梯队”的沈阳机电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前身)。注目于电机学科世界前沿的唐任远,清楚地知道,当时我国还没有制造这种高性能电机的先例,用常规办法设计很难达到技术要求。通过查阅国外资料和调查研究,唐任远确信,采用稀土永磁方案较好。可是,采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高速同步电机,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践过,国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和研制报道。领导的鼓励,科技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使唐任远毅然抛弃一切私心杂念。1979年元旦过后,他和其他几名同志组成了太阳能发电机研制小组,开始艰苦攻坚战。这位中年科技人员带领课题组成员,采取设计、计算、材料采购、工艺准备和工程制作平行交叉运行的总体方案,以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的超负荷,争分夺秒,稳扎稳打,创造了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次性成功的奇迹。当年9月,我国第一台稀土钴永磁高速发电机问世了。

    多次创造科研新高度

    此后,唐任远又盯准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优势,向更高目标冲刺。1981年末,以唐任远为校方负责人的课题组,与国内两个大型电机厂合作,首创世界上容量最大的60-75千伏安稀土永磁副励磁机(当时国外最大为40千伏安),一举轰动了国际永磁材料与电机学界。在第7届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学术会议上,唐任远教授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并展出了样机。国外专家认为:“中国稀土钴永磁应用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985年,75千伏安稀土永磁副励磁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他们又与工厂联合研制成功容量更大的160千伏安稀土永磁副励磁机,迄今已装备228台6693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机,极大地提高了电厂运行的可靠性,创经济效益8089万元,节汇572万美元,使采用该产品配套的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得以出口巴基斯坦等国。

    唐任远在国内还率先从事高效永磁电动机的研究开发,主持完成国内首台钕铁硼永磁电动机和自启动永磁同步电动机、宽调速伺服电动机等多种高水平永磁电动机,省部级鉴定为“国际先进”、“国际水平”。

    改革创新育人之道

    自1979年唐任远指导第一名硕士生以来,他已经培养了19名博士生和55名硕士生,这在全国高校电机研究生培养中是罕见的。唐任远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电机学科教学内容已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高层人才,他从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入手,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内容来武装研究生,把课程和论文分阶段截然分开改为交错进行,增加实践环节,引导研究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在唐任远的毕业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高校校长、博士生导师、大企业集团总工和国家工程中心负责人。

    几十年来,在科学探索创新的征途上,唐任远这位老共产党员,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始终保持日工作12小时以上的记录。你到沈阳工大采访,师生们都会讲出关于唐任远的许多动人故事,赞叹唐教授是地地道道的“工作狂”、“事业迷”。

    本报记者 王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