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建设韧性城市当务之急是搭建学科框架

2022-11-30   澎湃新闻   阅读量:222

    “韧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国内外目前还都处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一个学科框架”,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在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谢礼立认为,建设韧性城市不只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问题,需要发展一个新的学科,将各种韧性需求系统概括起来,从科学上分析其构成元素和影响因素、每一个元素对整个系统韧性的影响路径和程度、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元素对系统(城市)的“韧性”应该承担的“ 责任”等。

    以“抗震韧性城市”为例,即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地震,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一旦发生地震导致的损失或灾害也能依赖城市自身能力从灾害中恢复城市的运行功能。同样对于其他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灾害也可以构建相应的抗灾韧性城市,例如“海绵城市”就是一种能抗洪涝灾害的韧性城市。

    论坛上,谢礼立从六个维度分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抗震韧性,包括地震分析能力,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城市建筑群和基础设施抗震建设水平,社会经济水平,政府和社区的灾害管理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科普、平时演练等非工程因素。

    谢礼立表示,韧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不同的等级,要根据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韧性的等级。

    “'韧性城市'或'韧性系统'的概念是受到了生物界自愈能力的启发而诞生的。构建城市的韧性,也就是构建成城市的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即城市遭遇到各种各样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时,都会有针对性的'免疫系统'与之抗衡,并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就是城市的韧性。”谢礼立说。

    谢礼立是江海大学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誉教授和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研究重点是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强震观测与设计地震动,工程抗震与设防,抗震设计规范研究等。谢礼立倡导在地震研究中加入对强烈地震的观测,这项工作是防震减灾的基础。

    2017年,中国地震局提出《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将“韧性城乡”作为四大计划之一。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韧性城市建设计划。目前,黄石、德阳、海盐、义乌、上海、北京等城市正在进行韧性城市建设。

    谢礼立表示,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韧性城市乃至“韧性乡”、“韧性社区”、“韧性校园”、“韧性医院”、“韧性养老院”、“韧性水库”、“韧性隧道”、“韧性高铁”等出现,要保障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就要走“韧性的道路”。要有效抵御各种灾害,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各类系统的抗灾能力。他认为,一个新的“韧性+”时代即将全面到来。 

    谢礼立还强调:“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新的城镇化建设还涉及到城市改造,但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他强调,在建设韧性城市时要考虑到投入与效益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谢礼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