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出发、不负韶华
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强国追梦人
——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张立群
2022年9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青春书写奋斗华章。今天,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的新生学子们跨越山川河湖,如约相聚华园。我们在广州国际校区新落成的体育馆隆重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6909名本科生、6286名硕士研究生、1278名博士研究生成为新的“华工人”。此刻的你们,此刻的我们,实现了最美好的双向奔赴,令人激动万分、感慨万千。首先,我谨代表熙春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向陪伴你们成长的家长、老师和亲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以梦为马苦奋斗,大志初酬应傲首。对于同学们来说,新冠疫情几乎贯穿了你们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求学时光,你们在疫情之下“逆风”成长,在汗水和泪水中拼搏,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华工展开双臂拥抱你们,为你们骄傲和自豪!或许你们还有一些遗憾,那不算什么,人生万事从长计,跬步江山即寥廓。在华工人的眼中,你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孩子,最有才华的学子,就是华工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华工的希望与未来!
同学们,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新的“华工人”。华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校园很美很大,要么古朴典雅,要么现代时尚;拥有一批名师大家,造诣深厚、爱生如子;莘莘学子青春激昂、创力迸发。这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大学,也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更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华工辉煌的背后,是悠悠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是深深内化的价值追求。今年11月,我们将一起迎来学校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让我带同学们简单回顾和总结一下:
百年接续奋斗,百年凯歌前行。105年前,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成立,这是学校可以追溯的办学源头之一。她是广东最早开展工程教育的学校,也是华南地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涌现出一批青年运动领袖,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世称“红色甲工”。
不忘初心使命,七秩砥砺奋进。70年前,学校正式组建于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当时全国“四大工学院”之一。70年来,前辈先贤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奠定了学校作为华南地区教育和学术重镇的地位。学校先后进入211工程、跻身985工程、荣登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勇立时代潮头,谱写时代新篇。近年来,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以来,学校办学空间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形成了“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新格局。8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4个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等。
七十载木铎金声弦歌不辍,百余年滋兰树蕙华章长续。至今,学校已累计培养各类学生57万余人,一大批校友成为杰出的学术大师、行业翘楚、企业领袖以及党政军精英。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培养了两院院士15名、将军5名、上市企业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超200名等,他们或潜心学术、攀登高峰,或心系人民、服务家国,或创新突围、引领行业,身体力行彰显“厚德尚学、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华工精神,学校因此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见证历史,你们就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华工的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都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复兴,华工有责。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朋友寄予厚望,他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这样一个时代与人生的特殊“交汇点”上,在你们初入华工的“开学礼”上,作为新任校长,我想与你们一起,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向新出发,并分享我对你们的三点希望。
一是志存高远,心系祖国,胸怀天下,长中华民族“志气”,长华工人“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