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一个根本不懂地质知识的
热血青年
仅用一个月时间
学了20多门课程
就下矿山边干边学
决心在发展科技上
为新中国出力
为中国人争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赵文津
从矿山上的实习生
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他始终坚持不懈学习
兢兢业业工作
赵文津(左) 在广西大厂锡矿坑道研究矿体走向
上世纪50—60年代
初出茅庐的他
发现了
池州铜山铜矿
找到了
大型钒钛铁矿和富铁矿
赵文津院士在昆仑山地应力观测钻机前讨论问题
1978年后
他便将目光投向了高原
把研究室取名“西藏屋”
用20余年时间
“切开”青藏高原
换来了令世界瞩目的
大批探测研究成果
被国外杂志称作
“移动大山的人”
赵文津院士在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上
进入21世纪
他将自己的心血
倾注于两个领域
赵文津院士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获奖者颁奖
在深空探测领域
参与建立了
月球实验场
火星实验场
翻译出版了
《月球新观》
……
赵文津院士(前中) 在昆仑山断裂带现场指导大地电磁探测工作
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
研究各个案例
倡导成立
公益性的遥感减灾研究院
论证建立
“四光”地震卫星星座
……
赵文津院士在四川涪陵考察页岩
如今
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
仍致力于
中国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
针对
学术研究同质化
“改善人才评价机制”
……
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