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顾诵芬 | 我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92岁高龄的他仍是“上班族”

2022-07-20   澎湃新闻   阅读量:240

    简介


    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的飞机设计大师。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并培养了一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


    1986年至今,先后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第二届、第三届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第四届主席团成员。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我国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尽管已年逾九旬,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顾诵芬仍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持续敏锐地关注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动态,思考未来的发展。


    他的办公室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科技委员会,从家出发步行约500米。此前是来去匆匆,需要步行十几分钟;慢慢地,如今则需要近40分钟。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谈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至高荣誉时,早已收获诸多荣誉的顾诵芬,一如往日地保持着冷静和自持。

    “炸”出的飞机梦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顾氏家族。因排行为“诵”,他的父亲——著名国学大师顾廷龙先生取西晋陆机《文赋》名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为其取名“诵芬”。


    生长于这样一个溢满书香的世家,顾诵芬是如何与航空结缘的?


    “轰隆隆——轰炸机从我家上空飞过,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时隔80年,顾诵芬对日军轰炸的那一幕仍记忆深刻。


    那一年,顾诵芬7岁,是燕京大学附小的一名小学生。


    那一天,“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顾诵芬心中。


    随父母来到上海后,顾诵芬便开始自己看着书做航模。从科学杂志中,他知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模型制造方法,慢慢对“搞飞机”有了兴趣。考大学时,他同时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录取,后遵母愿,1947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接到命令,航空系全体应届毕业生3天内赶到北京报到。告别依依不舍的母亲,顾诵芬和同学一起奔赴北京,投身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


    临危受命造歼-8


    1956 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飞机设计列入航空工业规划。顾诵芬服从组织安排进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1965 年 5 月,沈阳飞机制造厂提出的新型歼击机——歼-8 的研制项目获得批准。但在歼-8飞机开始研制不久,时任总设计师的黄志千遭遇空难不幸牺牲,身为副总设计师的顾诵芬临危受命,带领队伍继续攻坚。


    历经艰辛,歼-8 终于在 1969年7月的一天首飞成功,但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试飞时,飞机遭遇了强烈的跨音速抖动。当时研发条件艰苦,没有摄像、录像设备,为摸清飞机振动的原因,顾诵芬不顾自身危险,坐上了一架歼教-6飞机,飞上天用望远镜观察歼-8飞行中的状况,两架飞机最近时相距仅十几米。


    在飞行中,他发现原来设计的十几个气门并未起作用,因此在改进时将这些气门堵死。但还有一些无法肉眼直接观察的问题。顾诵芬提出试飞前在飞机尾巴上贴毛线条,试飞后根据毛线条的缺失情况推断水平尾翼跟后机身之间发生气流分离的位置的巧妙设计,最后解决了难题。


    1976年,针对原设计的不足和缺陷,顾诵芬开始领导歼-8 Ⅰ飞机的设计工作。研究还远没有止步,为了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1981年5月,顾诵芬被任命为歼 -8 Ⅱ型飞机总设计师,继续带领团队改进优化机型。1984年6月,歼-8 Ⅱ 01 架飞机首飞成功,不久后投入生产。


    歼-8型系列飞机的研发标志着我国航空工程自此走上了自主设计的道路,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里程碑。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研制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

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