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研制我国自主的碳中和数值模拟系统,建立国家碳中和决策支撑系统

2022-07-19   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量:20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广州报道 7月18日下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振兴创新发展”院士论坛碳达峰碳中和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院士与专家论坛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围绕“面向碳中和的若干重大问题与对策”进行主题演讲。

    戴民汉表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是应对全球挑战,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巴黎协定温控2℃、力争1.5℃以内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变高碳发展模式的战略途径,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戴民汉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解决三个重大问题。

    一是对地球系统碳循环相关的科学认识存在缺失。实现碳中和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本质是人类对现代地球系统碳循环模式的人为调整和适应性管理。然而,如何准确评估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容量及其动态变化,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挑战。

    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减排和增汇行动也必将给地球气候系统带来一次巨大且前所未有的快速改变,如何预测这些人为干预行动对碳循环的扰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将是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新挑战。

    二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和CCUS技术研究不充分,难以支撑碳中和实施路径的科学决策和优化管理。在坚定不移实施能源结构转型等减排手段的同时,推动负排放技术革命,协同生态恢复工程,发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CCUS等碳中和措施的潜力。当前我国对负排放技术的现状、潜力和成本等基本情况掌握很不充分,部分可能潜力巨大的碳汇技术,如海洋碳汇尚未得到足够重视,难以支撑碳中和实施路径的科学决策和优化管理。

    三是亟待研制我国自主的碳中和数值模拟系统,建立国家碳中和决策支撑系统。由于碳中和是一项极其复杂并需要动态调整的长期系统工程,亟待建立国家碳中和决策支持系统,以便及时评估、调整、优化实施方案与行动路线。

    针对上述问题,戴民汉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强全球与区域尺度碳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气候系统耦合互馈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为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二是高度重视“低成本能源和技术”革命,大力发展负排放关键技术,突破碳中和关键技术瓶颈。我国原有的“高碳能源体系”亟待变革,需大力发展低成本的能源技术和工程;同时加大对海洋与陆地碳清除、CCUS等自然与人为负排放途径的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减排、保碳、增汇和封存”负排放途径的关键技术瓶颈。

    三是尽快启动碳中和大型数值模拟系统和管理决策系统的研制。集成碳循环基础理论、碳汇技术途径、社会经济要素、政策管理工具的国家碳中和一体化科学数据库;发展耦合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碳中和数值模拟系统;建立国家碳中和路径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编辑:钟映佳)

戴民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