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大国粮仓】院士李玉和他执著的黑木耳产业

2022-07-05   腾讯网

    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院士李玉有着他执著的木耳情结。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凌教授在西北带领村民种植蘑菇增收。在吉林,也有着这样一位“木耳院士”。他就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李玉与木耳等食用菌的缘分,要从读书时说起。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吉林省农科院白城农科所,脚踩土地,背朝骄阳,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让他爱上了农业,养成了扎根土地的习惯。随后他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周宗磺教授,正式走进菌物世界。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和学生们跑到全国各地调查菌物资源,系统开展菌类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基础研究,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仅黏菌就报道了400多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发表新种71个。出版两本黏菌学理论专著,完成《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编研。

(资料图)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李玉团队积极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柞水县全境进行产业调研,对木耳产业把脉问诊,精准对接柞水产业扶贫,全面启动“柞水木耳”品牌打造计划。

    团队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帮助当地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可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不仅是柞水木耳,还有吉林黄松甸木耳,吉林汪清木耳……小木耳在全国多地都形成了大产业。其中很多都与李玉息息相关。

    2019年,李玉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了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30多年来,李玉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等。从他的“菌物学黄埔军校”毕业后,学生们奔赴天南海北,继而再开枝散叶、代代相传。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授予李玉院士“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有人曾问李玉:“食用菌专业偏冷门,也不像主粮直接影响百姓的饭碗,研究这些有什么用?”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不就是为了将研究造福百姓吗?更何况木耳种植易上手,见效快,对健康有益,可以在百姓餐桌上普及。这一产业不仅能帮着农民脱贫,还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有作为!”李玉说。

    今年,李玉已经78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与木耳打了40多年的交道,更会一直‘交往’下去。”在李玉心里,尽管食用菌产业已遍布全国,但很多地方的生产技术落后,优质品种选育缓慢。“我希望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工业化思维指导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改造。”他说。

      “木耳院士”的木耳梦,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