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继续走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之路

2024-12-05   人民网   阅读量:300

    人民网宁德12月5日电 (记者陈蓝燕)“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一荤一素一菇’的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5日召开的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如是说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食用菌虽小,却是一个大产业。李玉说,全国592个贫困县有约72%开展了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李玉介绍,食用菌蛋白质结构复杂,种类丰富,功能多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含量高达14%~42%,与牛肉、猪肉等畜禽产品相当。他表示,食用菌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脂肪含量低,不含胆固醇,将食用菌直接添加到各种加工食品中,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特性和营养功效。

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李玉说,以吉林省为例,如果按照2023年吉林省产生秸秆4500万吨,只要将其中5%用于食用菌生产,即203.15万吨,就可以生产至少166万吨干食用菌。按照每吨干食用菌含有19%~40%的蛋白质计算,相当于增加31万~66万吨蛋白质,相当于62万~13万吨瘦肉、275万~583万头牛、825万~1750万头猪、79万~198万吨鸡蛋、370万~792万吨牛奶。食用菌单位面积优质蛋白的产出量是谷物种植业的10倍,是养牛业的20倍。

    “到2050年,用发酵获得微生物蛋白替代全球牛肉消耗的20%,可以使森林砍伐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减半,但替代水平更高后获益会递减。”李玉表示。

    过去四十年,食药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实现飞速发展。在李玉看来,践行大食物观将为菌物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对于菌物产业来说,种子的力量不可忽视。李玉表示,育种大数据分析平台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关键。精准育种技术由数据驱动,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与育种模拟,像设计汽车一样设计育种方案,选育新品种。

展销会上的古田银耳。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不仅是种子,生产过程也蕴含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发展物联网精准化生产技术、智慧方舱精准栽培技术。通过物联网精准化生产技术、智慧方舱精准栽培技术,实现‘环境和生物精准耦合’,突破地域气候等限制。”李玉说。

    李玉表示,我们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继续走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之路,加快精准育种、智能栽培和精深加工的脚步,践行大食物观,端牢“菌粮饭碗”。

    据了解,本届银耳大会在宁德市古田县举办。古田县是我国袋栽银耳的发源地和主产区,银耳产量约占全国90%,有“世界银耳看古田”的称号。当前,古田县正在全力打造“世界银耳之都”,以大食物观为指引,持续推动银耳入粮入药、融入各大菜系,不断提升古田银耳的知名度,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展现古田担当,向世界展示菌花“绽放”之美。

(责编:江苇杭、刘卿)

李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微生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