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唐启升: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

2022-04-07   光明网   阅读量:384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我做成一件事,一般要有十多年的积累。有了梦想,有了追求,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不能浮夸,更不能弄虚作假。”

  ——唐启升

    累了就躺在沙滩上睡一觉,醒来继续赶路,饿了全靠烧饼充饥,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

    曾经有12年,唐启升都是这样度过的。

    12年里,他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走遍了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东岸的每一个鲱鱼产卵场。在经历了台风以及与外国军舰对峙等种种危险后,他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考察资料,形成了黄海鲱鱼种群动态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科学思路,为推动我国新渔场开发和渔业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是党员,就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唐启升内心的坚定信念。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唐启升: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

我的世界是海洋和它的生命体

2000年11月,摄于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试验基地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多年来,这信念成了唐启升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凭借“板凳甘坐十年冷”和“坚持不懈,永不言休”的拼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出国访学期间,他只醉心于祖国的渔业发展和管理实践。

    1981年,唐启升被教育部派往挪威、美国做访问学者。他废寝忘食、昼夜奋战在实验室里,朋友们都说,“人瘦得就剩下两只眼睛还有精神了”。访学期间,他从梭子蟹种群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成功将环境影响因素添加到亲体与补充量关系的研究当中,发表的相关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访学后期,他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将是渔业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于1985年至1986年实施了海上调查,开始从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前瞻性角度研究种群变化,构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框架,推动了大海洋生态系统概念在全球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科学家并不只在风平浪静的实验室里工作,他们还会出现在巨浪滔天的大洋上。

    1993年,为国家能在北太平洋狭鳕 保护与管理的国际谈判中争取话语权,唐启升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带领调查组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赴白令海海盆区、鄂霍次克海国际水域进行狭鳕资源声学评估调查研究。

    冒着生命危险,唐启升带队进行拖网取样,首次完整地获得了狭鳕等当年生幼鱼在白令海海盆区和公海区分布及其数量的宝贵资料。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唐启升: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

    两个多月后,在六国“白令公海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上,当美国说白令海公海区没有狭鳕幼鱼时,我方当即公示了科研调查结果。在公海深水区发现当年生幼鱼意味着捕捞国家在那里有捕捞的主权,这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国际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护和稳定了我国北太平洋狭鳕远洋渔业。

    爱国,是他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身为党员,唐启升始终牢记为民的初心。“让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这是唐启升2000年第一次参加院士大会时讲的一句话,这也是他科研的初心。为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唐启升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他主持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对海水养殖容量进行了研究,为中国水产养殖或捕捞种类营养级低、生物产量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促使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从结构水平上升到功能水平,明确了海洋生态系统产出的研究和应用方向。2001年,他与赵法箴院士共同提出“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管理”建议,推动“南锋”号渔业科学调查船问世,为“科技兴海”“渔权即海权”战略实施贡献了力量。

    虽已近耄耋之年,唐启升仍干劲十足。他致力于总结和发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健康、生态和多营养层次的新生产模式,探讨发展以养殖容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水平的水产养殖管理,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努力。

    院士小传:

    唐启升(1943— ), 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发展战略研究,开拓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在渔业生物学、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有多项创新性研究,为中国渔业科学与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和生态系统水平海洋管理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共23项。1993年12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 责编:武玥彤 ]

唐启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渔业资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