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共产党人就应当多作贡献,对我来讲就是能多做一些事情、多帮助一些人。”
——崔崑
“我的一生只有四个字,”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是勤奋,第二是报国。”他就是被大家亲切称呼为“钢铁院士”的材料学专家——崔崑。
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苏联留学,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1960年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的急需品,但我们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要动用大量外汇进口。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凭着这股雄心壮志,崔崑带领同事们因陋就简地建起实验室,买不到设备,就带着大家自己动手做。为了控制温度,他坐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盐浴炉旁,手按控温开关,眼睛盯着仪表,一干就是几天几夜。
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2000年3月1日, 摄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每当有新钢种出产,他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地赶往各单位试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于创造性地研发出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新型模具钢就是他最大的贡献吗?不,至少他不这么觉得。
“我觉得我的书比我搞几个新钢种出来的价值还大。”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科研人员急缺一本能全面反映特殊钢领域发展的图书,精通英文、俄文的崔崑“毫不客气”地担负起这一重任。
崔崑院士指导学生试验
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自学电脑,打字、绘图、制表、排版,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克服重重困难,《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上下册)终于在2013年出版,该书200多万字,填补了国内特殊钢领域的专著空白。2019年,已经94岁高龄的崔崑完成了该书的再版。
“我估计,100岁以后会有第3版。”技术进步,标准提高,就要把旧的东西拿掉,换上最新的内容——这是崔崑对“与时俱进”的理解与追求。
“只有跟着共产党,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入党是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自然归宿。”作为一名拥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有点儿“犟”。虽然年时已高,腿脚不便,他却从未缺席过一次党的相关会议;会议文件别人多是在网上看、用手机看,他始终坚持把文件打印出来仔细阅读;在陪伴了他多年的“小本本”上,他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每一笔党费。
“国家不培养我,我什么都没有。”听党话、跟党走就是他的人生信条。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他第一时间响应中央号召,交纳了100万元特殊党费,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为响应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的号召,在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捐资善举的启发下,从2013年起,他和妻子朱慧楠教授累计捐资1000万元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能够获得这项助学金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勤奋,更要品德好、有爱国之心。截至2021年,崔崑夫妇共资助贫困学生1300多人次。
而他,一件衬衣穿了30年,他眼中的“新”夹克也是十几年前买的。
“只要有四个学生,将来能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那我们就够本了。”崔崑对妻子如是说。
“国家培养了你,要学会感恩,这些话给我触动很大。”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柳林十分感念老师崔崑多年的言传身教。
崔崑的报国情怀对学生们影响深远,每当有学生计划出国深造,他都会竭尽全力帮助和支持他们。
“出国学习,看一看别人的先进水平,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记得回来,报效祖国。”学生们总忘不了他的谆谆教诲。
崔崑院士培养了上百名基础理论坚实、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教学骨干,扎根祖国大地,在材料学科领域不断传承突破。
院士小传:
崔崑(1925— ),金属材料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多个项目的负责人,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Cr4W2MoV模具钢”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含铌基体钢”获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易切削精密模具钢8Cr2S”获198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韧性易切削塑料模具钢”获1991年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这四种钢均已列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工模具钢》(GB/T 1299—2014)。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