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小镇来了大院士 国医大师石学敏——一生用心在针灸

2022-03-11   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无线徐州   阅读量:235

汉王镇

这个铜山区南郊的小镇

因康养产业体系而逐渐崭露头角

针灸

这一中医药领域的大类

因一代代中医大家努力而闻名世界

当“小”镇遇上“大”院士

一切都变得不再平凡

说明: 图片


    人物小传

    石学敏,第二届国医大师,1938年生于天津。

    他带领团队,主编著作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长期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先后赴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情况,得先等他血压下来才能针灸…”

    “这份病例写的还不够全面,他以往的病史和遗传病史还需要再核实…”

    “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

说明: 图片

    阳春三月吐新绿。上午十点,在徐州仁博康复医院的石学敏院士工作站里,八十八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正带领着学生,奔波在患者之间。一边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一边给学生们传授技艺。

说明: 图片

    今年是石学敏从医的第六十个年头,已经88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查房、问诊、讲学……日程排得满满的。岁月沧桑、医者仁心,石学敏将他精湛的医术用在了最基层,用在了人才培育上。

针准、手稳,这一手功夫,

是石学敏六十年从医生涯的缩影。

    1962年,石学敏被选拔进入北京针灸培训班。自此,石学敏持续探索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他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

说明: 图片

    石学敏走遍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培养了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300余名,发表论文百余篇,《石学敏针灸全集》等10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法西等语言出版,成为针灸教材。长期以来,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先后赴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就有中国的针灸。”这句话,既是石学敏的一句肯定句,也是对自己从医生涯的概括。

医者,师者

为中医育人添薪

    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医针灸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为何会选择在徐州成立工作站?石学敏自有他的考量。“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又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这里打造医疗发展高地、康养医疗中心,很有必要。”正是处于这种考虑,2017年,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

说明: 图片

    “去年我给你针灸过,今年恢复的怎么样了?”“你这个情况只需要多锻炼、多运动,很快就能彻底康复了。”2017年成立工作站至今,公务繁忙的石学敏,每年仍会抽出几天时间来到徐州。不仅是履行医者职责,更因为他深知“承古拓新”的重要性,非常重视中医带徒的作用。

说明: 图片

    “我今年八十八岁了,身体已经不允许我白天工作、晚上值班了,所以我想更多地把我这六十年来总结的经验交给更多的年轻人,这是给未来打好基础,这样中医的发展才能愈发光明。”石学敏说,在工作站成立的六年时间里,他或实地、或远程地向这里的医疗工作者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能经验,帮助医院提高临床及科研教学水平,培养出十多位中医领域人才,不断推动徐州的康养医疗的服务能级和辐射范围。

为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贡献力量

    “这六年,我每年都会来徐州,我看到徐州的医学在高速发展,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医学人才来到徐州,留在徐州…”石学敏说,虽然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徐州,可每次来徐州,都让他看到了这里医疗事业发展的新变化,也让他愈发觉得将工作室落户徐州的正确。

说明: 图片

    近年来,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发展目标,我市积极搭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高质量服务为区域群众健康谋福祉,开创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工作站成立之初,是为徐州服务,而未来,我们计划将这里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江苏省的康养服务高地,乃至成为全国的一个示范。”在石学敏和学生们的不断努力下,这一目标,正越来越近。

    “我将以老骥伏枥之志,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之追求。我愿意继续为祖国的中医之发展,人才之培养发挥自己的余热。力虽绵薄,志却甚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石学敏

    徐视融媒记者:李尧 李依航 孙俊

    编辑:许波

    责编:渠峰

    审核:张清 尚健飞

    监制:王经波 卞海峰

    总监制:冯仰琦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针灸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