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火出圈的“陈剑平院士书信”姊妹篇来啦!这次他和宁波大学学子聊读书

2021-09-17   宁波晚报   阅读量:55

    “我虽是院士,我也愿意与任何一位宁大学子交换。年轻,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人在年轻时可以做许多有用的事,但是顶重要的一件事,是读书。”

    9月16日,宁波大学官微发布了陈剑平院士写给宁大学子的一封信,开宗明义谈“读书”。文中一连发出四大追问: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以后能做什么?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10917/a_623305649366757376.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陈剑平院士和宁大学子做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希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强盛国家的使命、百舸争流、时不我待,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为扛起时代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为什么要读书?

    陈剑平的回答非常接地气,“对于想过好小日子的同学,读书可以丰富你的人生体验;喜欢去探索的同学,读书可以让你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施展抱负;对于还没想清楚未来的同学,通过读书和思考,可以去辨别、确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陈剑平院士以李四光为例,“李四光一次次改行,从革命者,到学造船、学炼钢、学开采铁矿,到学地质,最后发现大庆油田……为国家而读书的人,始终被中国人记着。”

    平凡如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整天奔波在路上仍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他的努力与坚韧,让他走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镇定舒展的气质,原来一个人的高贵典雅,与职业和身份无关。”

    怎么读书?

    陈剑平院士一言以蔽之“找到兴趣”。

    “有的同学会说,我学了一学期,发现这个专业一点都没意思,我不感兴趣。”

    陈剑平以“学钢琴”为例,“我有个朋友孩子从小学钢琴,弹了一个月,说没兴趣,他妈妈问他,你连一个曲子都还没弹下来过,连钢琴曲的美妙都没感受过,你哪来的判断说自己没兴趣?你先别说兴趣不兴趣,先坚持弹一阵子再说。”

    “历史系同学说不喜欢这个专业,没劲!我想问,你认真读了几本历史书,是不是像追剧一样认真去读的,我相信,如果你真正沉下心来,仔细研读一本历史书,一定会被里面的风云激荡、世事变迁所吸引。”

    “找不到兴趣,是因为想的太多,读书太少。”

    “兴趣的发现和培养,需要的是责任:首先对自己负责。”

    “兴趣不是轻易长出来的,要通过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从枯燥的基本功开始萌芽。”

    陈剑平院士指出,读书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知识,第二层次学方法,第三层次学眼界,第四层次学境界。

    大学生要读什么书呢?

    陈剑平院士提出,大学生要上好自己的专业课,这是狭义的读书,除此之外,还要广义的读书,读专业以外的书。“除了有字书,同学们还要读无字书——从跟同学、老师、社会的交往中去学习。学习怎样为人处世是好的,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学习你喜欢的老师身上那种通透的人生观和渊博的知识;学习社会上的那些普通人在生活里挣扎,但他们从来不放弃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努力,学习他们的乐观、豁达、认真、吃苦耐劳……”

    “读书是立体的。读专业书是必修课,博览群书是选修课;读有字书增长智商,读无字书增长情商。”

    “有同学说:读这么多书多累啊!但等你们步入中年,背上了生活的重担,就会知道,年轻时在大学校园里的几年,是人生再也不会有的最好的读书时光。所以,抓紧一切时间,让自己充分利用、享用这转瞬即逝的几年大学时光,多读书。”

    读书以后能做什么?

    陈剑平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经历,告诉同学们好好读书必有作为:

    “我跟你们这般年纪的时候,也是懵懂地报了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上大学的时候有相当长时间在迷茫,就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实习接触到农业生产,我感觉植物保护有很多学问,还是个关乎生产实际的问题,其实是蛮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平均产量的15%因为遭受病虫害而损失,把它们管控好就可以增产15%,这是多大的增收啊。尤其小时候吃不饱饭,更觉得这个专业非常重要,所以我就认真去学了。认真学,就学出了兴趣。大学毕业后我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又到了英国洛桑试验站去进修、合作,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研究,本来需要一年,我只用三个月就把它做完了,剩下的九个月我就挑战一个世界难题,一个国际上30年没有解决的植物病理学重大科学问题——禾谷多黏菌和植物病毒的关系。仅仅一年时间,我就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它做成了,世界有很多实验室向我发出邀请,后来我转到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去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我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选择:留下?还是回国?如果留下来,科研手段先进,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收入比国内高几十倍。但是我回来了,我觉得我学的东西我的国家更用得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与整个国家的人们一起奋斗、建设和创造,也一起成长、进步和完善,我现在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甚至已经超过国外的同行,生活条件也非常好,而且安全、稳定和便利,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的事业充满信心。我带领着团队承担大项目,研究大学问,解决大问题,培养许多优秀人才,事业上有成就感,还得到社会尊重。不管物质还是精神上,国外同行反过来羡慕我。”

    “做学问这个东西,就像种庄稼,急没有用。它只遵从一个铁律: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汗水、足够的耐心,还要经受住大自然恶劣天气的考验。”

    “人才培养有周期,越是提前自我规划,未来越是有可能发挥大用。”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人才去培养,珍惜大学里的每一天,认真读书,用脑子读书,纵横捭阖地读书,你一定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记者 王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