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 专访“大莲花”守护者董石麟院士

2021-09-10   浙江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282

    钱江南岸,一“莲”绽放。

    2021年9月10日,是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再过365天,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绽放夺目光彩。

资料照片

    它是全国第三大体育场馆,也是杭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及田径项目赛事的举行场地。

    这朵由28片大花瓣和27片小花瓣组成的钢铁“莲花”,总用钢量为2.6万吨,比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减少近一半,拿下全国钢结构工程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

    “大莲花”的绽放,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的悉心“守护照料”。

    这位89岁的老人,从事空间结构研究和实践60余年,在中国空间结构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担任杭州亚运会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的专家顾问组组长,照看着这朵“大莲花”。

    他的建筑梦,与剧院里的柱子有关——

    1932年12月,董石麟出生在杭州塘栖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董石麟很喜欢看戏,“剧院中间有很多柱子,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我当时一边看戏一边在心里暗暗许愿,总有一天我要造出没有柱子的大剧院,让所有人都能看得到舞台。”

年轻时的董石麟

    梦想的种子就此种下。“想造没有柱子的大剧院”,成了董石麟求学的方向。

    1955年,董石麟从同济大学毕业,考取了公派留苏的名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攻读大跨度空间结构专业,师从国际著名空间薄壳结构专家符拉索夫教授。

1956年,董石麟在北京留苏预备部的留影。

    1960年,董石麟学成回国。经过数年工程实践,他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重量较轻的网架结构——这是一条此前中国建筑界鲜有人走过的道路。

    而这既是董石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也是他对时代的回应。他说:“我想给中国的建筑做点‘减法’。”这一想法在当时国内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建筑——首都体育馆得以实践。

    1968年,建设首都体育馆时,董石麟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整整两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稿纸上算出128个联立方程式,最终完成了最核心的计算任务。

    看到一座内部无柱、现代化大跨度的体育馆从图纸走进现实,董石麟像个孩子般地笑了,“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里,董石麟也参与建设了多个国内外重大工程: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张拉膜结构、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国际上跨度最大的空腹网壳结构、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水立方”……

1990年,董石麟在浙江大学为研究生讲解空间网架结构的构造。

    回首数十年,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但董石麟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在一个又一个国内外重大工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见证了中国空间结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董石麟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知识的火种,永远需要代代相传。”1985年,董石麟拒绝了国内外多地抛出的橄榄枝,来到浙江大学任教。

    从空间结构实践研究到教学科研,董石麟一直强调实验项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他播撒的科学火种也已“遍地开花”:

    他培养了120多名硕博士生,大多从事空间结构领域工作,北京大兴机场、昆明机场、深圳机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场馆……这些国内外重大工程,都有董石麟学生的贡献。

    “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杭州人,只是一辈子做了一件喜欢的事。”如今,89岁的董石麟仍不停步。

    他说:“把我们中国的空间结构从大国变成强国,这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再过三四年,这个梦想可能就会实现。”

董石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结构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