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院士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师昌绪

2021-06-18   中科知汇   阅读量:163

    师昌绪1920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五世同堂”大家庭,成长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旧中国,少年时期目睹了饥荒战乱和外侮入侵带给百姓的痛苦,在内心树立了“中国一定要强”的坚定信念。

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室

    1951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国,师昌绪便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但他抱有回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于是开始了同美国政府当局的坚决斗争。他曾和印度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以便通过印度实现曲线回国的理想。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进一步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并把离境一律视为回国。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印度大使馆把一封信转交给中国政府。

师昌绪(中)在美国波士顿与友人合照(左为林正仙,右为张兴钤)

    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为了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又和一些中国留学生一起,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明确提出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

    1955年6月,美国政府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按照日内瓦谈判达成的“以美国空军战俘换回中国学者”为条件,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回国后,他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服从分配前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报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很大冲击,受到非人的折磨,被造反派诬蔑为“美蒋特务”,被打得皮开肉绽。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后来他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1968年,师昌绪(左二)到工厂检查发动机涡轮盘

    1978年师昌绪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从一个立志把毕生奉献给祖国的爱国主义科学家转变为一名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人生最高追求的共产党人的升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他经常告诫身边青年科技人员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入党誓词的写照。正是在这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下,他才能够正确看待困难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才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成长为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开拓者、世界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大师和战略科学家。

1999年,师昌绪在“两弹一星”座谈会上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在从事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期间,师昌绪主持制定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并发布《项目指南》,参与确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术管理理念,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资助工作原则并沿用至今。为了加大科学基金资助成果管理和宣传力度,以负责任的态度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科学基金资助效果,促进公众对科学基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1992年由他牵头负责组织编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选编》(1990)正式出版。

1999年,庆祝中国工程院建院五周年时六位发起人合影(师昌绪为左1)

    而为了提高可读性,统一格式,他在盛夏期间在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逐条逐字进行修改。为了更好地把握科学基金资助方向、做好长远规划的制定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科主任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也是在他的坚持下,由他本人亲自主持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史上的第一次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并历经数年编辑出版了54个学科领域发展战略的单行本。

2010年,师昌绪(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

    1997年,在师昌绪的努力下,由我国几个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于次年加入国际组织,回避了因我国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的矛盾。2000年,为了研制出合格稳定的轻质量、高强度碳纤维,也是在他的倡议下,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研究资金,进而推动我国碳纤维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的重要需求。他所以这样做,都是出于他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出于他永远把党、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