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5月9日消息(记者王锐涛 李攀奇)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和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气球探空、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
赵九章先生出生在1907年,他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学校接触了很多进步杂志,比如《少年中国》、《向导》等,这些书刊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印迹。在此期间,他还积极参加反军阀的学生运动,和同学们一起办洋车夫工会,组织工人学习以及到农村做宣传。
1929年8月,赵九章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老师是叶企孙教授和吴有训教授,这两位科学家奠定了赵九章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以及独立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先生到清华大学选一名研究生,赵九章在众多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迈入了气象学领域。1944年,经过竺可桢先生的推荐,赵九章主持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的任务。1946年,赵九章到芝加哥大学做学术报告,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他提出的“行星波不稳定”概念,是一个难度很高的物理学概念。
1949年新中国诞生,就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中央研究院”要迁到台湾,但是赵九章和几个同事坚决留在了国内,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帕特尼克1号”,开启了人类迈向太空的征程。为了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1958年初,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三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中国也应该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董保存:
195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讲到中国也要研制人造卫星。赵九章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在这一年,中国科学院派赵九章、杨嘉墀、钱骥等科学家组成了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苏联考察,考察的主要任务就是关于卫星工作。在考察的70天里,苏联并没有让这些科学家们见到卫星,这次行程使他们明白“靠天靠地都靠不住,要研制人造卫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回来之后,他们向中央做了汇报,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那时开始,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了中国航天事业。他们用一根粗木头加上白铁皮做成了一个火箭的模型,在草纸上用墨汁探索空间光学滤波器等高精技术,甚至把猫的胡须剪下来作为红外地频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在这样简陋、困难的情况下,赵九章他们开始了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探索。
材料是发射卫星极其关键的问题,火箭发动机液氧主要阀门所用的风垫非常特殊,科研人员们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用30多种胶料研制出176种密封件,能够满足各种要求。发射卫星所需的材料被科学家们攻克下来,赵九章同志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在决定研制卫星之初,中科院就曾提出了发射重型卫星作为建国十周年的贺礼,但赵九章仔细分析中国国情以及科技实力后,向中央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自力更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成功攻克卫星的运载火箭问题后,根据中央决策部署,赵九章带领团队开始全面推进中国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董保存:
1964年12月,赵九章写了一封给周恩来总理的亲笔信,建议把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赵九章的建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中央军委1965年5月和1965年8月,两次开会研究批准立项。
1965年10月至12月,中科院受国防科工委委托,举办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赵九章在会上报告了中国卫星的总体方案,他对卫星系统工程的设计和主要材料的科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和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的办法。
1966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卫星设计院院长,主持科学工程技术的工作。中国卫星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的方案制定,以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的确定,赵九章的工作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东方红”卫星在他带领下完成了初样的研制,除了第一颗卫星的研制以外,他对中国整个卫星型号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赵九章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中国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身上的爱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