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这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背后,是许许多多筑梦人不懈的努力与无私的奉献。因为他们的舍,才获得了国家的得,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
1968年10月,在这本该举国欢腾的月份里,一位闪耀的科学巨星陨落了。周总理接到消息,脸上挂满了泪水。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气象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的奠基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首任所长——赵九章先生。
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前苏联时,贝时璋(右)与吕叔湘(左)、赵九章(中)合影
从“581小组”到“651设计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帕特尼克1号”,全世界为之震惊。外国的科技实力也让中国的科学家们热血翻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不能有这些?新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核武器、人造卫星一个都不能少。
1958年初,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三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中国也应该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鸡蛋大小的卫星我们不抛!”这是毛主席给的命令。要知道,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83.6公斤,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8.22公斤,法国当时也在准备发射第一颗卫星,日本的人造卫星也在计划当中。
中国的人造卫星一定要比他们的大,一定要比他们的有分量!
中国科学院为了人造卫星的工作专门成立了“581小组”,组长是钱学森,赵九章、卫一清任副组长。但是“好景不长”,1958年的大跃进让全中国各地都在“放卫星”。这个国力能支撑起人造卫星工作吗?刘少奇说的 “两三年赶超英国”能实现吗?
1958年6月,中科院提出要放重型卫星的计划,作为建国十周年的贺礼。但同年10月,赵九章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查访问。归来之后,他向中央讲述了我国国情以及科技实力在卫星发射工作中的差距,建议暂时调整空间技术研究到简单的气象和生物火箭之中。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来又发射成功中远程导弹,卫星的载体问题已经被攻克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有了一定的复苏(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
这时候,赵九章把一直放在心上的人造卫星问题又提了出来。一封工工整整的信被当面呈交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
赵九章写给周总理关于人造卫星重新上马的信件
中科院的人造卫星方案《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将此任务命名为“651”任务,并成立了“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为钱骥。
时隔7年,赵九章两次上书,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终于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最终,东方红卫星也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初样星的研制。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他爱的是新中国
赵九章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对文学颇感兴趣的他打算长大以后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专业。但是“五四”运动深深震撼了他。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又通过庚款考试,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大师菲克尔。
学成回国,赵九章就任于西南联合大学,后来竺可桢慧眼识珠,推荐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科学所工作。解放战争后,中央研究院奉命迁往台湾,但是他和所内一些科学家坚决不走,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他的女儿赵理曾回忆起当时,竺可桢先生为了不迁走躲起来了,爸爸说:“不行的话,我也躲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赵九章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组建,后来又积极参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建。后来他还亲自在中科大授课,记得有次地球物理所两位退休的老所长,回忆起恩师的谆谆教诲,不禁泪流满面。他还拿庄则栋、李富荣的例子鼓励学生,让他们要向乒乓球选手一样打到世界舞台上去,要有当冠军的气概。
从中央研究院气象科学所,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再到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所;从十几个人到几千个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更奉献给了新中国!
做学术上的“富翁”,生活中的“铁公鸡”
赵九章最先把数学和物理引用到气象学之中,打破了纯描述式的气象学,为世界的气象预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当教授时,生活是十分清贫的。他常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甚至有一条用长裤改成的短裤。他的夫人吴岫霞也有一条打着32个补丁的裤子。
有次搬家,赵九章家的东西用一辆小马车就全部装完了。吴有训说:“看到九章搬家时那点东西,我就难过得要掉眼泪。”
赵九章对自己的生活“十分苛刻”,但是对于党和国家都是十分大方的。因为他没有入党,没法交党费,十分遗憾,但是工会的会费赵九章一次都没落下过,每月工资一发,他就马上交上会费。
1968年10月26日清晨,赵九章先生去世,享年61岁。
虽然他没能亲眼见证“东方红一号”的冉冉升起,但是,中国的上空永远多了一颗属于他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