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

2005-07-06   浙江大学   阅读量:175

  编者按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先生。周院士围绕中央领导高度关注自主创新这个重大课题的背景,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科技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首先要提高自信心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现将访谈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能力视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请您谈谈中央领导高度关注这个重大课题的背景是什么?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国际国内依据是什么?
    
    周光召: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引进外资、提供优惠、出卖廉价劳动力等条件之上的,导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但却不是世界制造业的强国,而且中国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交给了外国的跨国公司。他们利用中国的劳力、土地以及中国的其他资源,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力后,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如贸易方面,纺织品问题,同时还造成世界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这些问题说明,这条路走下去是有限度的。如果中国不发展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不能迅速地提高价值链上我们所在的位置,下一步的发展就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当然,自主创新虽然主要是指科技,但也不仅仅是科技,包括管理、制度、品牌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中国的环境,或者说是在相当大的代价下取得的。尽管现在努力治理,但污染后再治理的代价太大。同时,这种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按外国的路子走根本走不通。因为中国现在没有当时他们那种资源很丰富、生产力发展很高的条件。发达国家虽然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当时整个地球并未一体化,而现在很多问题是从全球变化的角度提出来的,每一个国家必须遵守。50年以前,美国、英国造成的污染肯定也不少,但并没有引起那么多国家的关注,就是因为整个地球环境还在承受能力之内,而现在已经到了有可能引发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危机的境地。所以,我们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不顾这种危机。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发展要走一条创新的路子,即少消耗资源、少污染环境,附加值要高,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都知道,北方大部分是碱性土壤,过去很少有酸雨,而最近在北京附近也发现了酸雨。如果把煤的燃烧再增加一倍的话,中国的环境根本就持续不了。中国水资源也很成问题。北京之所以没有出现很严重的水荒,是因为停掉了农业用水。中国要发展城镇化,怎么办?而且近两年南方有些地方也在干旱。这都要求我们要有新技术的突破,要自主创新。不仅生产方式要改变,管理上要突破,观念上要改变,生活方式也要适当改变。我认为,中国不一定要像美国那样,一个家庭有几辆汽车,有别墅,这是行不通的。中国没有那么多土地和其它资源。中国先天不足,沙漠、高原等不适于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占了国土的大部分。
    
    所以,不能以追求他们那种方式作为我们的目标。美国以占世界2.5%的人口,消耗世界能源的25%。而中国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率先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听任其自然发展,或完全由市场驱动,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完成我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
    
    总之,无论从哪个观点来看,中国都要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要依靠创新,这个创新要自主,可以有合作,但我们要掌握知识产权,否则只能做打工仔,不可能在整个价值链上拿到比较多的股份。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提出这一方针,是非常必要的。还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呼吁,尤其是需要已经富裕了的阶层支持。
    
    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普遍重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不要等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再重视。不要等大洪水来了才重视保护森林植被,不要等煤矿不断发生事故后,才想到强调安全,这些都是沉痛的教训。
    
    记者: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如何理解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周光召:战略要考虑的是全局性的,比较长远的、整体的问题。自主创新在科技界提出的时间不短,可以说一直在提倡,但始终没有能够造成声势,没有提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过去很多人认为,一切可以靠经济自然地解决,没有的可以买来。实际上,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国情不同,人家实用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实用,而且买来的往往是已经落伍的东西,更何况有很多东西根本就不可能买来,尤其是高端技术、核心技术。
    
    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国家都是以自己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一个发达国家不可能把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特别是当你的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引起人家的疑虑。现在国际上对中国实行很多限制,这是没有道理的,但也是必然的。世界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利益割据、不断重新分配的格局之中,冲突和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只有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越能开展国际合作,越能和别人一起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反之,越没有自己的力量,就越受制于人。如贸易问题上,都反映了这一点。所以中央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任何买来的东西都是一时的,只有人和人的创造力是永久存在的。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包括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产品,创新的管理方法,创新的机制、体制等。
    
    中央把自主创新提高到战略高度,说明它是全国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所在,是需要长时期坚持的一项国策。那么,怎么样来实现它,这需要领导推动提倡,也需要全民的参与,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工作和实际中多想想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从全局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局部的工作,使其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创新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创新了,要有科学的认识。如滇池的污染治理,投了很多钱,花了很多时间,但成效不大,就是因为缺乏科学认识,前期的科学研究做得不够。一些人追求的有些东西实际上是西方上一个时代的,如汽车越豪华越好,现在国外有识之士已经不这样追求了。总之,全社会都要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然后依靠科学的不断创新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中央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此,请您谈谈科技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周光召:科学工作有几种,一种是所谓技术创新,即本质必须是创新的,它必须要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占据市场才有价值。还有一种是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中除了有一些是为提高人类认识,暂时还看不到有什么实际目的,多数还是有应用价值的。例如,所有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做的研究都是有应用价值的。在这一领域,必须做出有世界影响的开创性的科研成果,这是方向。即使那些和这个尺度远一些的如宇宙起源、物质构造的研究,要利用非常复杂的观测仪器,其发展起来的技术也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如现在数码相机里的CCD开始就是从天文观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有可能找到其应用的价值。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一方面要找对人类认识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性的课题,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创造出的知识与国际前沿的知识应用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位中去,而在应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要创新。
    
    过去一段时间,企业更看重引进,但国内提供的很多技术买来也用不上,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提供的技术常常是没有经过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或者说在实验室里可以解决,但要做得成本很低廉,符合市场的需要,还要经过很多的改进才行。所以,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给以充分的投资和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重。特别是当一个企业走上正规后,科技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关键。一个企业能不能最先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科技是成败的关键。而且,只有早推出来才能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上端。
    
    我们现在主要凭借中国廉价劳动力这种优势,但再过一段时间这种优势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所超过,因为世界上穷人还是非常多的。只不过他们现在还没有解决基本的稳定问题,一旦稳定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完全有可能提供比中国更便宜的劳动力。况且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了,农村的劳动力也不一定愿意牺牲自己的健康、家庭到城市来工作。所以不提高技术,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向创新高端进军,是没有出路的。这个时间段我想不会很长。
    
    科技界要为国家宏观发展作好决策服务。过去总说我们是地大物博,到底地有多大,物有多博,家底有多厚,水资源、耕地到底有多少,没有遥感技术,确切的数据无法报上来。国家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去野外观测,去分析。如世界气候在今后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会更加干旱,还是洪涝呢?南水北调后,南方会发生什么情况?会不会缺水?对生态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都需要研究。除了资源生态等与国家宏观决策直接有关,即使作为纯粹的技术,我们也必须了解清楚世界的发展趋势,国家才能安排在哪方面投入力量。事实上,每个国家起飞都是由于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英国是蒸汽机、机械;德国是化学,还有电、电动机;美国是汽车、电灯、通讯;日本则是半导体。他们的腾飞都是由于抓住了当时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的科学技术。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关注国际上这种科学技术的动态,以便抓住机会。这都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而作为领导者要有眼光,有些技术哪怕还不完善也应尽快推出来,让它赶快发展,不能由于还不成熟就卡住,然后让国外的那些东西占领市场。我一直认为,对一种新的技术采取限制的办法是最笨的,应该让它发展起来,然后由市场来选择,哪怕它对现成的技术造成竞争。
    
    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对于知识必须会用,不管是创造出来的,还是学过来的。但是在用的过程中,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从宏观决策利用知识的积累,还是到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包括每一个工艺的改进,都有一个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再前进一步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中华民族要提高自信心的问题。现在科技界自信心不足,这将妨碍我们自主创新。比如当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时就问外国有没有,如果外国没有干吗要提。这明显说明没有自信心。现在应该让环境变得宽松一点,让大家能够开展真正的学术争论,真正允许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看法涌现。现在宽容失败的氛围在科技界还不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创新环境,我认为应该有人来研究,设法把创新文化和环境创造出来。中国人很聪明,但从小就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统观念有好的一面,如尊重师长等,但在创新这个问题上,应该没有权威意识才行,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开展严肃的学术争论,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促使新思想不断涌现,新人才迅速成长。所以从观念上要有一个变化,创造一种新的氛围。
    
    记者 李明 启延宏 周维海
    2005年7月6日